一直飽受非議的駐京辦,隨著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一篇有關部門擬在半年內撤銷數千家的報道,又被卷入了輿論的漩渦。盡管從2006年以來,它們就不斷地被“整頓”的消息所“困擾”,但每每總是虛驚一場。
一方面,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駐京辦。有調查顯示,90%的網友主張應該撤銷駐京辦,連吳官正、李金華都曾提出批評;另一方面,雖然也屢受挫折甚至千夫所指,但它依然紅紅火火,號稱已經有千年歷史。人們不喜歡駐京辦,但它卻依然存在;常識告訴我們,這里面必定有它的生存法則與存在秘密。
“跑部錢進、迎來送往、權錢交易”幾乎是人們對駐京辦的全部印象,其實,這里面就蘊含著駐京辦生存的隱秘邏輯。如果說“跑部錢進”和“迎來送往”是某些駐京辦的“兩大職能”,那么“權錢交易”則是其履行“職能”的方式。而其中,“跑部錢進”才是駐京辦生存的“理由”。正是由于“跑部錢進”,地方官員才要不停地進京出京,駐京辦才要不斷地“迎來送往”;也正是為了“跑部錢進”,某些駐京辦官員才不得不去里外穿梭,“幫領導見想見的人,替領導做想做的事”。
雖然,他們在舞臺上是最活躍的,但卻始終不過是跑龍套的;他們看似神通廣大,實則低三下四;他們的工作則是既神氣,又憋氣。在圍繞駐京辦發生的一幕幕悲喜劇里,駐京辦和它的官員永遠不可能是主角,更不是靈魂;讓駐京辦悲喜系之的“部”及其背后的一套治理機制和運作法則,才真正是悲喜劇的導演,木偶的提線人。
原因可以一言以蔽之,“部”掌握著能夠影響著地方發展和官員升遷的資源。在現行的財稅制度下,錢在國家而不是社會,在上級而不是下級,但確保民生、維護穩定的責在地方、責在下級;經濟社會的發展要靠地方,但重大項目的審批權卻在上面;其他諸如各種考核、評比、檢查、評估、維穩,都是上面千條線,地方一根針。不管上面刮什么風,地方都要顫一顫,尤其是地方官的烏紗都會抖一抖。
而且,如果說駐京辦最初的“跑部錢進”還是為“地方發展”服務的話,而它們半推半就使用的“權錢交易”則又必將導致其進一步的異化,最終實際上不過是為“領導服務”,淪落為某些地方官員來京拉關系、搞腐敗、跑官要官的隱秘場所。而這,就涉及到我國目前行政管理體制中一把手負責所導致的一把手重大決策和資金劃撥上的“一言堂”和一個人說了算,結果跑“部”的核心就成了跑“部”的某些領導或者某個掌握資源的人。這是“跑部錢進”的一個重要方面。于是,與其被動等著“關懷”,不如主動熱情“公關”,只要茅臺五糧液杯杯見底,還愁資金、信息不會源源不斷地下沉?至于中間究竟有幾多權錢交易,那自然是天地之間只有你知我知的秘密。
因此,在理解駐京辦存廢的問題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這最深層的原因。否則,正如有人所認識到的,如果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即使撤掉駐京辦,它也會以其他形式長期隱性存在。根本性的問題,除了部分一把手“只手遮天”外,就是那使得“部”為何能夠如此手握重大資源的原因,也即我國長期以來在經濟與社會政策上所盛行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一方面,按照行政區域分成塊塊管理的“塊塊”與按照中央到地方的不同部門內部上下層次系統分成的“條條”兩種管理體制之間相互割裂,導致了地方政府不得不到各部“仰人鼻息”;另一方面,條塊分割又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自然就難以避免地方千方百計地另辟財源:以前的農民負擔、亂攤派是開辟財源,現在的征地賣地是擴大財源,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是為了護住財源,而跑各“部”的財神自然也無非是引來財源。
因此,雖然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駐京辦的存在都不具正當性;然而,它的存廢卻絕不僅僅是正當與否的價值判斷問題,還有一個是否可能的事實問題。一紙公文也許能夠撤銷無數駐京辦、代表處和聯絡處的名號,但在條塊分割的現實中,卻很難撤銷掉某些地方政府“跑部錢進”的沖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的是認真地調研,冷靜地分析,因為只有認清現狀、找對問題,才能準確定位,真正解決問題。支振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