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為何建筑行業成為盲點
向杰等人不過是4000萬建筑工人大軍中的一個小群體。中國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建筑市場和勞動力大軍。然而,這一勞動者群體卻因為一紙合同的缺失陷入困境。
《勞動合同法》即將迎來兩周年。自該法頒布以來,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得到顯著提高。
但據大學生“建筑工塵肺病調查小組”調查,在建筑行業,層層轉包使得勞動合同簽訂率非常之低。在深圳受調查的200多名工人和家屬,與爆破公司、建筑公司簽訂過勞動合同的人數為零。
針對深圳塵肺門事件、以及建筑行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的現狀,2009年12月21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沈原等6名分別來自清華、北大、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的社會學者,聯名致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呼吁“還建筑工人一份勞動合同,給勞動者一份尊嚴”,希望人保部加大對違規違法的查處力度,確保建筑公司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社會學學者研究發現,建筑行業普遍缺乏勞動合同的根源在于目前不規范的用工體制。沈原等人撰文指出,包工體制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導戰略的伴生產物”。
盡管2005年建設部《關于建立和完善勞務分包制度發展建筑勞務企業的意見》中提出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直接雇用農民工,同時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并辦理工傷、醫療或綜合等社會保險。然而當前建筑行業的大部分農民工只是跟著包工頭工作,并不隸屬于任何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這導致了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基本處于空白狀況。
根據國家建設部門的相關法律文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依法打擊掛靠和違法分包,禁止“包工頭”承攬分包。但現實的情況卻表明,包工頭承包工程業務依然是建筑行業普遍存在的“主流現象”。
工人們由包工頭組織進行勞動,和老板并不相互認識。工程做完之后,老板支付工資給包工頭,工人從包工頭那里領取工資,然后就地解散,有工程再集合起來一起做。整個過程基本上靠口頭來維持,沒有任何勞動合同。工人與包工頭之間的人情關系掩蓋了與爆破公司之間的勞動關系,而老板們也利用這一點規避法律規定的責任和義務。
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因為疏于監督檢查,導致企業長期逃避簽署勞動合同。這樣一來,《勞動合同法》被輕易地“忽視”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