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2009年是改善中國民生、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非常好的一個機會,而當這一年過去有一位專家說,他覺得2009年是中國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怎么理解這句話,今天我們就請到了說這句話的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教授。
鄭教授,您好。解釋一下您的觀點。
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我確實講過,2009年是我們民生的一個標志性年份,因為我們過去一直講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但是將這種理念轉變為我們的政治事件在2009年表現的尤其明顯。
主持人:
這個標志性到底該怎么理解?
鄭功成:
標志性有幾點:第一,我們把保民生提到跟保增長并重的位置,這是第一個前所未有。大家知道,以往30年我們更多地是強調GDP的增長,從2009年開始在我們經濟遭遇困難的情況我們,我們把保民生提到跟它并重的位置上,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個前所未有,社會保障的公共投入前所未有。我們看到中央財政在預算時,我們預計是GDP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8%,但是我們投向民生里的財政預算增長百分之二十九點幾,將近30%。其中投向社會保障的投入增長17.1%,這個指標30年前所未有,這是公共的投入。
主持人:
應該說,這一年經濟方面對政府提出的挑戰最大,而且政府在財政收支方面也是相當緊張。可是要在社保方面提高水平就要有更多的投入,好像并沒有因為經濟問題而拖累了發展社會保障的后腿,為什么呢?
鄭功成:
沒有。我覺得一方面是我們發展的目的,到底是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2009年交出了一份非常清晰的答卷,我們是為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發展的。所以,我覺得給老百姓提供健全的社會保障本身就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目標,增加人民的福利。所以在2009年出臺的政策就是圍繞著這個目標,它的背景又是經濟危機,這個目標的逐漸實現又有利于我們給人們一個定心丸,增加人們的收入,提高人們穩定的安全預期,促進人們的消費,繼而帶動經濟的發展。所以通過社會保障的投入,實際上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我們的經濟發展轉型。
主持人:
您說到提高社會保障也起到了保增長、保穩定的作用?
鄭功成:
對,是的。
主持人:
那么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究竟是一個手段,還是一個目的呢?
鄭功成:
我覺得是手段和目標兼具。首先是目標,因為發展的成果一定要讓老百姓過得越來越安全、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富有,這當然是發展目標。但是,我們發展社會保障不僅僅是目標,它本身也能夠維系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我經常有一個比方,比如我們最低生活保障,我們投入了500個億救濟了最低收入群體,上午救濟他了,可能明天就變成消費了,這個消費馬上又帶來GDP增長,馬上創造了就業崗位,所以社會保障一定是要算大賬,這個大賬就是增加就業、增加GDP,在保障民生的同時也促進經濟的增長。
主持人:
而這個標志性的一年,為什么這個年份恰恰是2009年呢?
鄭功成:
2009年我想有幾個因素:一方面,我們經濟遭遇了困難,使我們反思過去那種外貿依存度很高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一定要全面,所以它要依靠利息,尤其是依靠居民的消費,依靠城鄉居民,老百姓的生活有保障,日益改善才能帶來它的持續增長。這是經濟危機告訴我們的共識,這個共識就帶來了第二個共識,就是要拉動利息,要促進消費。怎么才能夠促進消費?我覺得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的收入增長,工資水平提高了。第二,我們有穩定的安全的預期,沒有后顧之憂。我們知道,工資的增長不是能夠一步到位的,不可能迅速地一下子就提升。
主持人:
是。
鄭功成:
但是社會保障是可以知道的,通過再分配、通過公共資源的再配置,就可以消除我們的后顧之憂,我覺得2009年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它是有效的。
主持人:
因為2009年很多制度也是新推出來,能不能在這一年推出制度的同時就把人們的后顧之憂打消了,從而刺激內需?
鄭功成:
這倒不是。但是我說2009年是個標志性的年份,基本上我們所有的重大制度都全方位的推進。剛才我們看到家寶總理講了,農民的養老保險這是一個標志,幾千年來農民可以退休了,可以拿到養老金了,這對億萬的農民來講是個非常好的事情。
第二,我們看到醫療保障中央也出臺了計劃,從2009年、2010年、2011年我們投入了8500億,希望能夠覆蓋到全國95%以上人的身上,把人們看病貴的問題解決好。
第三,我們還看到保障性住房,城鄉居民的居住困難也有大幅度的解決,計劃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投入9000億,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后,還有《養老保險的關系轉移接續辦法》,這么多重大社會保障政策密集出臺,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