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強制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多年來都是各方關注焦點,2009年11月前后,上海、成都幾地因為強制拆遷引發幾起惡性沖突事件更是強烈挑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五位學者——沈巋、王錫鋅、陳端洪、姜明安和錢明星一紙《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涉嫌“違憲”,請求全國人大審查的建議書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公眾的關注焦點引導到了法制建設的基本面。這五位學者的名字也隨著公眾對拆遷持續升溫的討論成為2009年知曉率最高的名詞之一。
2009年底,人民網推出“責任公民”評選,北大五學者高票入圍。記者電話采訪了五學者中的王錫鋅、沈巋,看看這些富于社會良知的學者、專家是如何走出書齋,“攪和”到這些社會熱點事件中去的?在新的一年里,他們對我國的憲政發展、人權保障有哪些期待?
沈巋:成都自焚事件讓我一度在課堂上有點兒失態
長期從事憲法和行政法研究的沈巋,“摻和”像“拆遷條例”這樣的熱點社會事件已經不是頭一遭了。回憶起剛聽到成都以自焚阻擋強制拆遷的極端事件后,沈巋說,自己“挺郁悶的”,“甚至在學生面前多少有點失態”,心里感到一定要為此做點兒什么。
沈巋還舉了日本廢止麻風病法的案例。日本麻風病法從1953年到1996年,實施了43年的時間,但實際上早在六七十年代醫學界就已經證明麻風病不會傳染,不需要采取隔離治療的方式了。當麻風病法終于在1996年廢止時,日本麻風病學會、日本研究國家賠償法的部分學者紛紛向社會公開道歉。“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日本的學者作出這樣的舉動。”沈巋說,雖然他沒有問過其他幾位老師是出于什么原因參與進來,但他相信,大家跟他一樣,都是出于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才慷慨直言,為修改或者廢止“拆遷條例”鼓與呼。
“外向”王錫鋅與“內秀”沈巋
跟王錫鋅接觸過的記者都會有這樣一個直觀感受——這個老師好打交道。跟大多數學者對記者退避三舍,或面對媒體拙于言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王錫鋅是個善于“利用”媒體的學者。他多方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運作,從主題策劃到嘉賓點評,“新聞1+1”到處都能看到王錫鋅的印記。他還與各家新聞媒體保持“親密接觸”,“北大五學者上書全國人大”這一新聞事件,王錫鋅扮演得也是類似新聞發言人的角色。
王錫鋅從來不諱言自己身上“煙火氣”很重,他直觀地分析,這可能跟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研究有關系,“我是做公共政策分析和憲政研究的,這不是埋頭書齋能做好”。王錫鋅充分肯定媒體平臺的作用,認為在目前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大眾傳媒可以起到的引導輿論、集結公眾力量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
與王錫鋅積極向社會輿論靠攏不同,沈巋則對投身輿論漩渦態度保留。沈巋強調,他本人并不傾向于過多地介入到社會熱點事件當中去。他有點兒自嘲地表示,這次他接受王錫鋅的建議,打破了自己即使接受采訪也從不出鏡的“戒律”,接受了好幾個視頻采訪。他還告訴記者,在建議審查拆遷條例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后,有商業網站主動聯系他,請他去開博客,好用自己的專業觀點去影響更多人。沈巋說:我當時有一點點被打動,但最終還是拒絕了。”因為,沈巋擔心,在這樣的一個時點上開博客,難免有面向公眾寫博客的定位或心理暗示。而對此,沈巋是心有疑慮的,“我擔心自己會被異化,有可能會為了公眾的一些想法去寫東西,可能就沒辦法做自我反思了”。沈巋強調,自己更希望成為一個專注于“思”的知識分子,而不是專注于“行動”的知識分子。
說期待:修改“拆遷條例”政府要拿出誠意
2010年新年伊始,王錫鋅呼吁有關部門要爭取又快又好的推出新拆遷條例。他說,目前公眾已經有了很高的期待,因此,新“拆遷條例”必須拿出誠意,解決存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
沈巋則表示,“拆遷條例”修訂肯定是要密切關注的,出臺以后實施的效果怎么樣,也將會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另外,沈巋也將目光聚焦到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征收和補償的問題上。他說,新“拆遷條例”不覆蓋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征收、補償問題,他和王錫鋅在考慮將這個問題提交到全國兩會上,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沈巋沉痛地表示,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過程當中,不能讓農民的權利再次受到侵犯了。
其他方面,王錫鋅表示,希望在2010年,我國建立起更加有序的公眾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渠道和機制,讓公眾可以更好地與政府部門對話。
在人權保障方面,沈巋表示,自己將關注取消入學和就業中的乙肝檢查。“乙肝斗士”雷闖的一系列“行為藝術”式的反乙肝歧視舉動讓沈巋很受震動,他說,雖然我們在反乙肝歧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衛生部也做了些表態,但還遠未達到理想狀態,他呼吁,應該徹底取消入學和就業中的乙肝檢查。他說,學生入學后可以做乙肝檢查,但那是從學生個人健康的角度來實施,而不是從限制入學的角度來實施。(張海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