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日程表,到12月18日下午,這次關系地球人未來的一場世紀大會就將閉幕了,最后能否達成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都認可的協議,不到最后一刻,誰都不敢給出結論來。
從12月7日會議開幕時起,發達國家明里暗里地為中國套上了個“中國責任”的帽子,意在通過輿論壓力,逼迫中國就范西方發達國家勾畫的所謂“丹麥文本”。而“中國責任”另一個層面的解讀就是,知道中國人好面子,追求“大國之夢”多年,大國必有大國之責任,尤其是在碳排放問題上,中國這個“大國”就更應該付出更多的代價了,似乎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邏輯里就應該這樣。
只是,他們一直忽略了中國一直以來倡導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觀點了。既然是探討氣候變化的大會,就不得回溯到1992年,由聯合國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前已有192個國家批準了這份公約,而該公約的核心內容正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無論此次氣候大會談判如何復雜,但最簡單的一條是不可否認的——地球屬于全世界、全人類的。本次會議上,上百個國家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能夠坐到一起就應對氣候變化進行談判前提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地球毀滅。
本次氣候大會,說到底是全人類討論在地球村遭遇危機時,各家村民如何做到“有錢出錢,有人出人,以共克時艱”。但令人遺憾的是,發達國家仍然抱著“中國責任”觀點,企圖逃避自己的歷史責任,能少出力就少出力,能少拿錢就少拿錢。
地球不是發展中國家的,道理簡單,即便發展中國家能夠百分百地傾囊所有,最終氣候變化的受害者是每一個地球人,電影《2012年》所展示的場景不是什么聳人聽聞的視覺預言,看看曾經美國的上空漂浮著中國阿拉善沙漠的沙粒就知道,一旦氣候變化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的。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卻只是追求眼前利益,為了維持自己國民的生活標準,而不顧犧牲發展中國國家的各種理由,卻看不到最終的苦果還是要自己來承受。
風物宜長放眼量,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現實,討論到底誰的責任更大并無實際意義,所有與會各方都應該承擔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讓步一些眼前的經濟利益,為人類的長遠發展展現各自務實的姿態來。 黃水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