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駐法大使孔泉日前接受法新社國際部副主任克拉克采訪,就氣候變化哥本哈根會議及相關問題全面闡述中方立場和主張。
孔泉指出,氣候變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應該綜合、全面、客觀地看待氣候變化問題。氣候變化是發達國家在長期工業化過程中無節制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其應該承擔歷史責任。甚至到2006年,盡管發達國家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1/6,但仍然進行近50%的排放。至于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目前美國20噸,歐洲10噸,而中國僅4噸左右。因此,我們不能不顧歷史責任和事實,空泛地談國際合作。
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國際社會確立的基本準則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應在1990年基礎上,集體減排5.2%,但多數發達國家不降反升,發達國家還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但近20年來未見諸行動。因此,無論從歷史責任、現實情況和能力講,還是從上述公約和議定書規定的責任和義務來看,發達國家都應該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大幅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
孔泉著重介紹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的積極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他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 1990-2005年,發達國家碳排放強度下降了26%,而中國的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6%。不久前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根據國情和發展階段采取的自主行動,體現了中國政府做出的最大努力,蘊含了13億中國人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真誠意愿。
孔泉強調,中國有13億人口,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鍵階段,而且面對主要依靠煤炭的能源結構制約,中國需要付出十分艱巨的努力來實現上述目標。但中國不會開“空頭支票”,決不會重復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和“奢侈排放”的老路。我們將“言必信、行必果”,把自主采取的減緩行動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結果將對外公開,從而保障我們行動的透明度。
孔泉說,正在舉行的哥本哈根氣變會議的目標應該是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重點就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資金支持做出明確、具體的安排。會議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巴厘路線圖”的授權。
孔泉表示,現在會議談判進程較為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發達國家在減緩、資金和技術轉讓等關鍵問題上立場倒退,并極力向發展中國家提出種種不合理要求。發達國家長期的工業化為本國積聚財富,對當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破壞,但卻拒不承擔補救責任,這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另外,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幾乎是發展中國家的4倍,在此基礎上,要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承擔相同的責任,是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
目前,中國代表團正與包括法國在內的各國代表團一道,為會議取得成功而積極努力,溫家寶總理也將出席會議,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對會議及氣候變化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們衷心希望有關各方能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并加強合作,為會議取得成功、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共同努力。
孔泉最后表示,當前中法關系正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法國總理菲永即將訪華。中法在包括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保持著密切溝通,上個月法國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務部長博爾洛作為總統特使訪華時,轉交了薩科齊總統致胡錦濤主席的信件,并與李克強副總理進行了友好會見。我們希望法新社充分理解并客觀反映中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積極致力于加強中法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