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5名遞交《關于對<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進行審查的建議》的北大法學學者接到邀請,參加16日由國務院法制辦舉辦的座談會,研討《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之同時,14日,北京律師呂國華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建議函,建議撤銷《拆遷條例》并進行“拆遷立法”。
其實,5位法學學者的建議,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拆遷糾紛頻仍,可以追溯的根源就在于法律救濟管道的缺乏以及違憲(法)審查的有名無實。相信關注過拆遷新聞的人都還記得,早在《物權法》尚未通過之前,“拆遷條例”的修改程序其實就已啟動了。《物權法》通過之后,“拆遷條例”的修正案更是曾被提交討論,只是,這項備受關注的修訂“死”于龐大的地方利益和行政利益阻礙。
在《立法法》和《物權法》都確認了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只能制定“法律”的基礎之上,更在行政體系內的自發力量難以校正“拆遷條例”的現實之下,“拆遷條例”的修正與否實則意義有限。有意義的是,擁有憲法監督權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能否基于違憲(法)審查機制宣布有違上位法的“拆遷條例”無效,進而,由全國人大或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另行制訂并通過一部“拆遷法”。
5位法學學者建議的終極目的就在于“激活”違憲審查機制。當年“孫志剛事件”之后,當時國務院主動廢除了“收容遣送條例”,而不是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此項法規違憲。六年后,正如《人民日報》所評論的,希望“悲劇性的個案最終能推動制度的進步”。但若沒有作為他律機制的違憲審查對行政法規的違憲(法)與否作出截斷并進行處理,新的法律沖突注定還會層出不窮。
值得關注的另一面在于,呼吁終結“拆遷條例”源于民意,卻鮮見全國人大代表據此提出相關立法議案,并使之進入立法審議程序。5名學者與北京律師的“建言書”也算是一種民意表達,但僅有民意的自我表達是不夠的,關鍵還在于民意是否能進入代議機關,并最終形成法案。王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