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的成長
北辰小區上文提到的楊先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與政府交涉的過程中,他發現小區的很多業主都非常熟悉《物權法》,有的對與規劃相關的法律也非常熟悉。他說,在整個過程中,有兩個人起到了核心作用:一位是云南財貿學院老師單瑜,另一位是退休的高級工程師熊鍔。“他們一個負責法律上的事,一個負責規劃上的事,這使得業主在與政府的交涉中時時處于領先。”
除此之外,小區內還有懂網絡的人建起了維權網站,有商人組織捐款,老人則挨家挨戶地發送傳單。還有人專門在網上動員,“唇亡齒寒”的鼓動,一時響徹各個論壇。
楊先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北辰小區屬于昆明的高檔小區,業主多是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在北辰小區之前同樣因小區道路與政府起爭執的創意英國小區和陽光花園,業主的構成也與北辰小區大同小異。
長期關注群體性事件的民間人士王國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樣的小區具備了兩個與政府博弈的要素:一個是業主的法制觀念很強,另一個是他們的物質基礎不錯。“前者讓他能言之成理,后者則讓他不易被收買。”
業主代表共與盤龍區政府建設局在2008年4月進行了兩輪談判。第一輪,由于業主事先通知了一些媒體,官員退避三舍,拒絕出面。第二輪,業主在談判中占有壓倒性優勢,逼著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不得不做出“方案確實有缺陷”的表態。建設局一位負責人見狀不妙,武斷地終止了會談,聚集在周圍的業主情緒激動,于是在2008年4月22日發生了堵路事件。
至此,這一事件開始脫離理性的軌道,逐漸演變為群體性事件。激動的人群堵斷了北京路和北辰大道交匯口4個路口,致使昆明北市區交通癱瘓了近4個鐘頭。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說,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多發生在理性的渠道用盡之時。
創意英國小區和陽光花園也都對“私改公”反應激烈,但最終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創意英國小區的業主們多次集會,并選出臨時業主代表,與昆明市、五華區建設部門進行了幾次“對話”。最終,在媒體公布的昆明市第三期微循環改造的102條道路名單上,去掉了創意英國小區的名字。
陽光花園則發生了業主被打事件。2008年4月6日,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業主們突然發現施工方的設備開始運轉,于是上前阻止,雙方發生沖突。沖突中,三位業主受傷。
王國國說,北辰小區事件的前后兩段,分別展示的是兩種力量:前一段展示的是理性的力量,這個期間法律意識和專業知識發揮著主導作用。在理性的力量遭遇政府的不作為后,這一群體開始展示“革命性”的力量。“其中的邏輯是,既然你不跟我講理,我何必跟你講理!”
“私改公”最終沒有在北辰小區實行。與螺獅灣拆遷風波中的參與者一樣,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6位參與者因此被盤龍區人民法院以擾亂社會秩序判定有罪。這顯然對他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記者此次聯系他們時,已經沒有人愿意再提此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