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網上熱炒的“砒霜門”事件,在輿論的追討下發生了戲劇性逆轉: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向消費者發布了農夫山泉和統一企業3種飲料總砷含量超標的消息;時隔一周的12月1日22時左右,這家工商局又向記者通報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消息,稱農夫山泉、統一3種飲料檢測結果全部合格,海口市工商局副局長王建祿也表示“我們認可復檢結果”(12月3日新華網)。
事已至此,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在“虛驚一場”過后,本應當歸復平靜。然而,這樣的結果不僅未能平息此前的輿論非議,反而激起了又一輪的輿情大浪。各大媒體的評論幾乎眾口一詞地認為“鬧劇不能一鬧了之”,紛紛質疑“背后還有多少迷霧”。農夫山泉此前就公開質疑事件有“強人”幕后操縱,而據人民網最新的調查顯示,85%的網民也認為“砒霜門”事件沒那么簡單,幕后一定有人在策劃。
由此觀之,政府部門在因監測結果沖突而遭受公信力重創之后,又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輿情考驗。面對民眾對“黑幕”的質疑,海口工商部門缺乏足夠的信息公開的誠意。
法治社會,公權力應當有直面質疑的勇氣與膽量,更應當有一整套完備的公開機制去回應外界的質疑。如今,無論受害企業還是普通民眾,幾乎都懷疑事件背后有幕后黑手。那么,這只黑手到底存不存在?只有通過進一步的公開調查才能知曉。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不是政府部門相關調查程序的啟動,不是工商部門對前后截然相反的檢測結果的充分翔實的解釋,反而是海口市工商局局長的“臨陣換人”,是復檢結果出來后副局長王建祿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現在公布此次對農夫山泉和統一產品的抽檢程序已經沒有必要”。
實在很想知道,在事件尚未查明、責任尚未辨清的情況下,海南工商部門“臨陣換將”究竟是出于問責的目的,還是出于進一步查清問題的目的,抑或是其他什么目的呢?我更感無語的是,在農夫山泉有人稱執法人員曾威脅說“若不與工商搞好關系,產品在海南就賣不了”的語境下、在坊間對幕后交易質疑不斷的輿情背景中,如果此時公布抽檢程序“沒有必要”,何時才有必要呢?
健康的行政環境中,公權受到公民的質疑乃至詆毀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公權對這種質疑本身缺乏敏感甚至變得“麻木”。無論是從澄清公權過錯的現實需要,還是從查清幕后有無“黑手操控”出發,抑或基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義務,我以為海口工商局當務之急應當是公開相關信息,將執法過程原封不動地呈現于陽光下,接受民眾的檢測與監督。如此才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否則難免落下個“心里有鬼怕敲門”的嫌疑。
即便沒有“幕后黑手”的操控,工商部門也缺乏起碼的責任擔當意識,更缺乏自省與反思的態度。在平等自由的民事活動者,個人行為如若出爾反爾尚需“責任自負”,何況關涉公益的政府行為!在行政法上,相對人基于對政府權威的信賴,往往會遵從行政行為的指示而做出行為安排,以期趨利避害。如果因為政府自身的原因造成行政過錯,由此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理應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而整個事件中,海口工商部門在抽檢、信息發布上等均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地方,在沒有通知相關企業并給與申訴機會的情況下單方面發布消費警示,不僅違背了起碼的正當法律程序規則,而且遵照“食品安全信息至少應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發布”而存有越權嫌疑。但是,對于執法程序上存在重大過錯的行為,我們至今尚未聽到有關部門負責任的自省和反思之語,相反卻是以“失誤”來推卸責任的輕飄飄姿態。
總之,在以多元化表達為動力的輿論監督環境中,公權力的缺位與失范始終是民眾死盯不放的“要害”,公權違法的問責也始終是輿論死盯不放的“要害”。輿情滔滔面前,公權力是選擇公開釋惑以袒露胸襟挽回公信力,還是嚴防死守、傲慢依舊以在輿論的逼迫下甘愿退至威信邊緣,我們將拭目以待。傅達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