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15日迎來20年來最早冬雪;湖北武漢幾天之內氣溫下降20攝氏度,15日晚開始出現20年來最早初雪;安徽合肥16日也降下歷史同期罕見的暴雪……有關專家分析,連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異常提前的暴雪天氣、氣溫頻頻大幅驟降再次表明“氣候危機”正逐漸迫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暴雪天氣衣食住行全面緊張
伴隨冷空氣的一路南下,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qū)16日以來出現大范圍雨雪降溫天氣。這場突如其來的降溫雨雪給相關地區(qū)居民生活、道路交通和農業(yè)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在湖北,此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十堰、襄樊等的13個縣市區(qū)受災,受災人口超過5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9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484萬元。與此同時,伴隨著氣溫驟降,流感病人大幅增加。記者從湖北省武漢市內的幾家醫(yī)院了解到,高峰時間,有的醫(yī)院僅急診部每天就有近兩三百名流感病人前往就診。醫(yī)生們普遍反映,這股流感就診高峰開始于幾天前的氣溫驟降。同時,由于人體難以快速適應暴雪天氣的巨大溫差,支氣管炎、關節(jié)病、冠心病病人也明顯增加。
在江蘇,低溫雨雪導致道路結冰,交通極為不便。16日,南京城區(qū)積雪厚近10厘米,六合、江浦等地積雪超過10厘米。不間斷的暴雪造成南京交通堵塞現象嚴重,居民生活與工作大受影響。由于江面能見度低,南京中山碼頭的輪渡封航,市民過江只能選擇從長江大橋通過,更加劇了大橋的通行壓力。大橋上車輛堵塞,通行緩慢,公交車輛輛滿載,急于上班的市民只好放棄乘車步行通過大橋。
在安徽,20個市縣拉響了暴雪警報。遭遇歷史同期罕見大雪的省會合肥,小學16日已經陸續(xù)停課,由于雪量比較大,部分道路受阻嚴重,伴隨著雨雪的加重,市區(qū)各類車禍持續(xù)不斷,僅3個小時車禍數量就超過了250起。受災較重的安徽桐城市16日雪量達15.9毫米,雪深15厘米,造成近萬畝農作物受災,50間民房倒塌。
大雪之中,關乎居民最基本生活的蔬菜價格“聞風而漲”,不少地區(qū)居民開始屯菜。記者走訪武漢的一些集貿市場,小白菜價格已飆升到每斤7元到8元,不少市民一買就是四五把。菜薹則從每公斤4元多漲到了每公斤12元,最高的漲到每公斤18元。在超市買了幾袋大白菜的武漢市民陳女士說,雨雪一下,蔬菜一天一個價,多買點,說不定后面還得漲。
異常暴雪是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又一次極端氣候事件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遭遇這場異常提前的大范圍雨雪天氣,專家認為主要是由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大氣環(huán)流發(fā)生了顯著改變。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介紹,今年10月下旬以來,大氣環(huán)流出現強烈調整,冷空氣活動加強,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東半球。這種改變使得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大范圍雨雪天氣需要具備較好的水汽條件和動力條件。與此同時,我國東部地區(qū)面臨海洋,近期偏東風把大量的水汽從海洋上輸送過來,尤其在最近隨著控制副熱帶高壓開始減弱,南方水汽也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北送。目前冷熱氣流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交匯,從而形成了近期的降雪天氣。
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主任劉敏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本次異常提前降雪、大幅降溫也是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fā)生的極端氣候事件。研究分析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總體使得寒潮冷空氣活動減少,冷氣候事件總體有減少趨勢,但極端強冷空氣和暴雪災害也會突然發(fā)生。氣候變暖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wěn)定性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氣象災害的發(fā)生更加難以預測。
據了解,僅在湖北,氣候的變化已導致近年來這里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fā)生。2007年7月27日,武漢出現歷史罕見強風雹天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2008年年初,湖北省發(fā)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持續(x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入春以后,又頻繁遭受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襲擊,多項氣象記錄被打破。今年8月13日以來,湖北多地又出現歷史最強“秋老虎”天氣,持續(xù)十幾天的持續(xù)晴熱高溫導致30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隨后突然旱澇急轉出現雷暴天氣,造成2.4萬頃農作物遭受澇災。
世界自然基金會本月發(fā)布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研究》報告顯示,根據長江流域內147個氣象站點資料,相對于1961年到1990年平均值,20世紀90年代整個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增加0.33攝氏度,而2001年到2005年升溫幅度達0.71攝氏度。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呈增加趨勢,而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使其進一步加劇,極端嚴重的洪災、冰雪災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趨勢。
建立全方位應對氣候變化新機制
專家們表示,全球氣候變暖也許之前是以比較溫和、低頻率的天氣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顯現,但近年來在其影響下,極端氣候事件間隔時間短、次數多。比如今年下半年,在前期的極端干旱結束不久,長江中下游即發(fā)生這場異常提前的暴雪天氣。氣候危機正一步步迫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應對氣候危機將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研究員陳正洪介紹,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是適應氣候變化,變弊為利,減少損失;另一方面需要延緩氣候變化。從適應變化而言,當前不少地方已經建立了有效的應急機制,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救火式”的應急,而是要從根本上建立起延緩氣候變化的體制與機制。
“這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而目前的最大障礙是廣大公眾認識仍存在偏差。”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小組相關部門負責人張紀文說,不少群眾仍覺得氣候變化離大家的生活很遠,或者沒有節(jié)能減排從自己做起的責任感,破除這個觀念上的障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氣候變暖的科普宣傳力度,著重結合實際講解氣候變暖與個人的關系,喚起節(jié)能減排從我做起的意識。
陳正洪說,在延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上,從微觀上需要控制城市的過快發(fā)展、合理規(guī)劃城市,減輕城市熱島效應,調節(jié)城市季節(jié)。在現有的條件下,大家可以做到的包括控制使用空調器,提高建筑物隔熱材料的質量,以減少人工熱量的排放;改善市區(qū)道路的保水性能;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熱量的反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為燃氣;推進“透水性公路鋪設計劃”,用透水性強的新型柏油鋪設公路,以儲存雨水,降低路面溫度;同時,打造環(huán)市水系,在城市大氣循環(huán)過程中發(fā)揮二次降溫的作用,調節(jié)市區(qū)氣候。
同時,專家們還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工程建設項目出臺強制性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措施。今年中國氣象局發(fā)出規(guī)范性文件《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但從整體實施情況看,通過氣候論證的項目屈指可數。(記者沈翀、鄭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