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風,我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貝時璋和中國“航天之父”、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相繼逝世。雙星隕落,給我國科學界帶來巨大損失。多年來,錢學森、貝時璋兩位科學大師的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還記得今年那個炎熱的夏季,當代中國兩位學術泰斗任繼愈、季羨林同日辭世。兩位巨擘似乎剛剛離去,又有兩位大家仙逝。在一個需要大師的國度,在一個大師稀缺的年代,四個月里連續四顆巨星相繼隕落,痛何以堪!然而,悲痛、嘆惋,都不是大師們想看到的。我們應該沿著大師的“遺志”,或幡然醒悟奮起直追,或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讓中國的學術研究、科技實力能夠脫胎換骨。
說起大師的遺志,我們想到了季羨林——要說真話,不講假話,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說一句空;任繼愈——不出全集、不做掛名主編,博愛為仁,無待于外;錢學森——為什么中國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貝時璋——學問要看勝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他們留下的除了沉甸甸的學術遺產,還有他們治學的認真、執著、博愛和義無反顧。當今社會之所以奢靡浮躁,就是因為缺少了大師們的那種情懷,本該嚴肅的學術、科研被偽飾成了弄堂里的花瓶。
縱觀當下的學術氣氛,受拜金主義的影響,學術研究越來越功利,幾乎任何學術活動,都要與利益掛鉤,學術的自身價值越來越低,很多人在名利中迷失方向。學術期刊成了商業道具,拿版面費發稿,而且還需排隊等候;一些專家、學者帶頭剽竊,甚至還以“過度引用”、“掛名”等搪塞;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大學畢業生不深入調查研究,用蒙混的畢業論文過關;考碩讀博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學而優則仕……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近日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
獲悉錢學森、貝時璋二位科學大師逝世的消息后,很多人都非常悲痛。但光難過是沒有用的,要化悲痛為力量,將大師的“遺志”發揚光大,否則我們沉痛悼念大師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痛惜大師,就應該在日后的治學、科研中擯棄掉現有的科學研究、學術創作等不端行為,傳承和發揚大師們的治學精神——舉重若輕、不慕虛華,誠實做人、老實為學,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用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的話說,“做學問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學者,要像上戰場一樣,義無反顧。富貴利祿不能動其心,艱難挫折不能亂其氣。”
時代需要大師,更需要大師信仰!(王文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