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記者從執行中國大洋第二十一航次考察的“大洋一號”科考隊獲悉,“大洋一號”考察船日前已完成前兩個航段調查活動,在90多天時間里創下了我國大洋科考的多項新紀錄。
深海聲學深拖首度下水
在太平洋一處5300米深海盆,小型潛水艇狀的聲學深拖下潛5200米,對一片較為平坦的大面積海底區域展開探測。它的前進速度達每小時數公里,探測精度甚至達到了厘米級。
“和陸地上不同,海里探測主要就是靠聲學原理,這個聲學深拖是我們自主研制并首次使用,它的最大工作深度是6000米,探測分辨率達10厘米,最大行進速度超過每小時7公里。”大洋科考隊員、中科院聲學所張方生介紹說。
據中國大洋第二十一航次考察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馬維林說,“首次成功實施深海聲學深拖調查,是我們自主研制設備應用的新突破,填補了我國大洋精細地形調查方面的空白。”
水下機器人發現“黑煙囪”
10月23日,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大洋科考隊員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約2700米海深處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海底熱液噴口區),并用機械手準確抓獲了7公斤左右的“黑煙囪”噴口硫化物樣品。
在“大洋一號”的精確動力定位幫助下,“海龍2號”準確降落抵達海底,并展開了攝像觀察、熱液環境參數測量。
“這標志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此次大洋考察的總首席科學家陶春輝說。(本報記者 余建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