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叫“閆德利”的女子在博客上自爆身患艾滋,并公布接觸過的數百男子手機號,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隨后,被指認的閆德利現身稱,她的名字被人假冒,發生在她身上的事“都不是真的。(《新京報》10月18日)
鬧劇撲朔迷離,真相尚待厘清。但博客上的若干信息與被惡搞主角的人生路徑倒是有幾分吻合。“閆德利,河北容城,15歲外出打工,進京。”這些元素已構成一面鏡子,隱約呈現出一個鄉下進城女孩在這個時代中可能會因循的某種脈絡。
“博客閆”自稱是為了找到三個月前分手的情夫,現實閆是“兩年來跟一個北京人談戀愛,已不再工作。”“這些很可能是其前男友所為”——此人有妻有子,閆德利與其分手,對方不滿,“不下十來次開車來鬧事,甚至拿出一盤光碟要當眾播放。”如果閆家所說的是真的,不難想象,這又是一起司空見慣的灰色情感糾紛。打工妹PK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這樣的故事,在一些媒體的講述版上不計其數。
“那是一個春天的早上,你背著行囊離開了村莊,你有杜鵑花一樣美麗的臉龐,工友們都親切地叫你阿芳”,自開放年代伊始,一個個打工妹懷著各種夢想進城,想掙點錢回家,給父母治病,供弟妹上學,最初的要求或并不高。當然,也想著嫁給城里人,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外面的花花綠綠雖讓人迷茫,“機油也許可以弄臟工作服,卻改變不了純潔的心靈”,打工妹寫下過一曲曲動人的歌聲。當財富越來越多,誘惑越來越多,選擇也越來越多,迷失也漸漸越來越多。工廠、商店不再是惟一的去處,歌廳,舞廳,娛樂城里的委身,讓“坐臺”、“二奶”與某些打工妹開始主動或被迫糾結,由此引出愛恨情仇一串串。
“嫁給一個北京人,是女兒的理想。”能夠掬一把城里的月光,也不只是閆家阿妹的追求。可當“年紀大點沒關系,只要有錢就行”俘虜了做人的尊嚴,令人錯愕的畸形情感背后,是已然錯亂的價值觀。不愿奮斗,不愿化蛹成蝶,“當了女婿”換來的還算高尚,當了情夫或情婦換來的都不以為恥。
附在“閆德利”身上的劇情或許都是假的,但其隱喻的某類打工妹的情感與人生錯亂之路未必就不是真的,“閆德利”其實只是一個迷情年代的錯亂符號,浮現的也是某些人性的無恥以及社會一角飄出的嘆息。
“閆德利”或是受害者,純屬虛構,但難保不會有“王德利”、“李德利”們正經歷著一場掙扎抉擇。誠然,對“閆德利”可以不炒作,不關注,但這個博客出現的本身,不能不引起思考,那些沒有方向的生活方式,或比艾滋病毒更讓人可怕,需要阻截其蔓延傳播。還“閆德利”清白容易,還原社會的純凈,消除“艾滋女”的土壤卻并非易事。余人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