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關于湖南省溆浦縣環保局“超編進人”的新聞迅速成為輿論焦點,溆浦縣一下成為政府機構臃腫的活“標本”。針對輿論焦點,溆浦縣委、縣政府在網上進行澄清,稱環保局“超編80人”之說言過其實,交通局、農業局的在編人數也不是媒體報道的那樣,“1800人”、“900人”的數字應是整個系統的干部職工人數,而非機關吃“財政飯”人員。
那么,溆浦縣與媒體辯論的背后,究竟折射出了什么問題呢?
千軍萬馬爭吃“財政飯”
據溆浦縣財政局公布的統計報表顯示,2007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1.7億元,而全年工資性財政支出卻接近2.8億元。
實際上,機構和人員日益膨脹帶來的沉重財政壓力遠非溆浦一地。在我國基層縣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千軍萬馬“吃財政”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只要稍有門路和能力的人都千方百計擠入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以期成為吃“財政飯”的“公家人”。
在財政“奶水”的供養下,一些單位人滿為患。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總數為4000多萬人,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溆浦縣環保局一名干部告訴記者,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削尖腦袋往環保局擠,與環保局的“財政保障”有很大關系。據了解,溆浦縣環保局人員構成共分為三塊,除機關20人外,縣環境監測站19人、環保監測大隊70人;這兩個二級單位本來分別為全額撥款和自收自支單位,但自從國家實施“排污費”屬地管理后,“排污費”使地方財政有了分成,這兩家單位也納入了由財政全額撥款單位序列。自此,溆浦縣環保局人員開始迅速膨脹。
同樣是吃“財政飯”,但并不是所有單位的日子都如溆浦縣環保局那么好過。海南省萬寧市衛生防疫站由于超編嚴重,87個人的防疫站只有30個人的“口糧”,站里干部職工長年只能領取40%的工資。
即使“僧多粥少”到了這般地步,只要有財政保障,在一些入不敷出的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是少有人主動退出。原因很簡單,吃上了“財政飯”就等于有了“長期飯票”。盡管收入可能不高,但旱澇保收。此外,只要吃上“財政飯”,一輩子就算有了保障,即使沒有班上,也可以想辦法“停薪留職”,年輕時到外面做生意撈外快,老了回單位享受退休福利。
“有進無退”的公務員大軍
吃“財政飯”人員的急劇膨脹與我國獨有的公務員制度不無關系。湖南省湘潭市委組織部長曹炯芳認為,缺乏正常的退出機制是造成“財政人口”劇增、機關事業單位包袱沉重的一個主要原因。
“現在,公務員在人們的觀念中更多的是一個‘飯碗’,而不是一份‘職業’。”曹炯芳說,正因為這種觀念,才造成近年來“公考”大軍不斷壯大。而在一些地方公務員編制也日益成為權力尋租的對象。一些領導千方百計將“七大姑、八大姨”弄進公務員隊伍,為的就是謀一個旱澇無憂的“鐵飯碗”。
據報道,過去多次機構改革,機構似乎精簡了,干部總人數卻呈增加趨勢,平均每次機構改革,財政都要增加15%的開支。中國公務員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如果只進不出,公務員隊伍在未來幾年將嚴重超編。
從溆浦縣環保局機關的進人檔案可以看出,近年來環保局機關人員確是“只進不出”,幾年間機關先后進了10人,但沒有一人退出。溆浦縣環保局的狀況不過是機構超編的縮影。據原人事部統計,自1996年至2003年的8年間,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務員被辭退,年均不到2500人。按照全國近500萬公務員計算,公務員年辭退率僅0.05%。專家指出,與其他社會職業相比,公務員顯然是一個嚴重缺乏流動性和新陳代謝的職業生態。
有進無退、能上不能下、優勝劣不汰……在大多數行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時,公務員卻能在一片驚濤駭浪中四平八穩地安享太平。“如果不對現行公務員管理辦法進行大的變革,龐大的財政人口將難以消化,行政效率低下的狀況也將無法改觀。”長期從事組織人事工作,對公務員制度頗有研究的曹炯芳這樣說。
監督缺失導致“沒有門就跳窗”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吃“財政飯”大軍的不斷膨脹,不能一味地歸咎于編制部門把關不嚴。實際上,近年來對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制的控制應該說已十分嚴格,但吃財政大軍仍不斷膨脹,原因是多方面的。
溆浦縣環保局局長向長進在回答“超編進人”事件時無奈地用“三個做不了主”來形容自己的尷尬。“這些年來,局里進人主要是三個途徑:機關進的副科級干部都是縣委常委會討論的,我做不了主;復轉軍人是縣里強行分派下來的,我做不了主;還有一些其他方式調入的都有縣級領導簽字,我同樣做不了主。”向長進說。
溆浦縣編辦主任封友富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縣里就對超編人員和“在編不在崗”現象進行過清理,當時有37人被清除出公職隊伍。“但‘吃空餉’的人遠不止縣里公布的數字。”溆浦縣一名普通干部對記者說,真正占編制“吃空餉”的人大多有比較“硬”的背景,誰也查不了。據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介紹,溆浦縣環保局之前被查過一次,當時的清查結果是環保局沒有“在編不在崗”現象,而實際上環保局“在編不在崗”的至少有10個,其中部分是領導批條子進來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行政改革和公務員法研究專家宋世明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職能就是“權”,編制就是“錢”,機構就是“章”,職數就是“帽”。只要部門權力沒有規范,超編進人的現象就難以杜絕。行政編制控制得嚴,就去突破事業編制;全額撥款的事業編制控制得嚴,則去突破差額撥款的事業編制;如果行政編制、事業編制控制得都嚴,則在行政編制、事業編制之外的其他名堂上做文章,這是典型的“沒有門就跳窗”的做法。
“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回顧我國近二十年來歷次機構改革和人員分流的過程,這一“怪圈”始終難以打破。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編制管理的科學化目標,這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三大目標中的一個。近年來,中央一再強調“精兵簡政”,但有關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人滿為患”的報道不絕于耳。剖析溆浦“超編”風波不難看出,改革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在破除既得利益群體的阻力、加強編制控制的同時,著眼于機制、體制突破,防范權力濫用和尋租才是化解機構膨脹的治本之策。(記者 譚劍 蘇曉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