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語錄
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國,天國是徹底的幻想,矛盾永遠存在,所以,沒有什么終極目的,有的,只是進步。
經典評說
我在回家的路上就是覺得特別特別冷,覺得那是一個冰冷的世界,顧準就像是一點點溫暖的光亮,但是他走了,然而我想,他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光亮。
———顧準辭世后吳敬璉親手將其推進太平間
顧準是誰?
他曾是官員,也是學者。更重要的,他是一名思想者。
1957年,計劃經濟全面啟動,舉國“躍進”之時,顧準逆勢而為,提出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提出要市場化改革。
這一提法是他罹難的開端,隨之而來的是,兩頂“右派”帽子,下放“牛棚”,妻子自殺,子女與之斷絕關系。
他惶惶地失去了一切,并自嘲為喪家之犬。
但對于自己的思想,他仍牢捏在手。他獨自一人,在漆黑的思想隧道里,用劍來挑戰人類的愚昧,用火照亮人性的良知。
1974年,他留給病床前的學生吳敬璉最后一句話,“中國的神武景氣終將到來”,并要他“待時守機”。后來,吳敬璉稱他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人”。
天縱奇才 19歲講學
關于出身,用顧準自己的話說,是“生活在一個破產的中等資產階級家庭中”。他父親姓陳,在上海經營棉花生意,后破產。
顧準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五,隨母姓。
顧準上學至初中后,因貧寒輟學。但他自幼聰穎。
12歲,他去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任練習生,端茶倒水、刻制講義;16歲,在立信會計學校講課;19歲,撰寫了我國第一本會計學著作《銀行會計》,被各大學采用,同時開始在大學任兼職教授。
顧準早年參加革命,1935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投奔革命根據地,直到1949年,隨陳毅的解放大軍重回上海。
當時34歲的他,任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兼稅務局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副部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顯赫的時日。
曾經做過顧準秘書的陳丹晨在回憶中提到,那時顧準是財經方面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老百姓都知道他,關系百姓民生的很多征稅布告都有局長的名字。因此顧準成了“出布告最多的局長”。
上海當時聚集著全國最多的資本家和買辦。如何完成稅收,如何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顧準開始在辦公室里苦思冥想,當時他每天要抽兩三包煙。
上海的稅收問題非常復雜。當時出現了兩種稅法之爭,一種是中央推行的“民主評議”;而顧準根據上海的實際,主張的是“稅收專管”。這是一套更接近現代稅收制度的做法。《顧準自述》中寫道“我們如果在上海搞民主評議,只有兩種后果,一是征收實額低于稅法規定的稅率,這會使資產階級占盡便宜。二是征收實稅高于稅法規定的稅率,這就會變成‘攤派’……”
顧準組成了一支300余人的軍管隊伍,對工商業實施“自報實交,輕稅重罰”的稅收辦法。
事實證明了顧準的稅法比較符合上海的實際,從1949年到1952年,上海的財政稅務工作為實現全國財政統一,保證供給,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恢復和發展生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顧準又早于全國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舉動,引起了社會不小的震動。
此后,顧準被調到北京工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