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年華誕前夕,人們都在用各種方式回憶新中國誕生前夜的那場三年人民解放戰爭,特別是史詩般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這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規模最大,殲敵最多,人民解放軍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以60萬兵力對決80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在談到淮海戰役的共產黨勝利與國民黨失敗時,有意思的是雙方將領都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
陳毅元帥當年說:淮海戰役是小車推出來的。在《粟裕戰爭回憶錄》等許多軍史著作中,都對百萬民工支援前線有過濃墨重彩的記載。
淮海戰役期間,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征集擔架20萬副,大小車88萬輛,挑子30萬副,牲畜76萬頭,總共籌運糧食96000萬斤,前方實際用糧43400萬斤。在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為1比9,大大超過戰役初期1比3的概算。在古今中外的軍事史、戰爭史上,這種百萬民工支前堪稱奇觀,人民群眾在決定一場戰役勝負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也是罕見的。
這樣的人民戰爭勝利奇觀,國民黨將軍也為之動心。國民黨第18軍軍長楊伯濤后來回憶道,雙堆集戰斗結束后,他和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等被俘將領被押往后方途中,一路之上,“但見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呈現出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作戰的偉大場面……我以前帶著部隊經過這些地方時,連一撮豬毛都沒看見,現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過村莊看見解放軍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歡笑,有的圍著一個鍋臺燒飯,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與軍裝制式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限。我們這些國民黨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在強烈的對照下,不能無動于衷,不能不正視鐵的事實,承認共產黨、解放軍所在的地方,和國民黨、國民黨軍隊所在的地方,有兩個世界的天壤之別。我當時就大為感慨:認為18軍的最后敗滅,非戰之罪,應歸咎于脫離人民群眾,進而敵視人民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大海里淹沒了。”脫離人民群眾,敵視人民群眾,這是一位失敗的國民黨將領總結的歷史教訓。
每當想到淮海戰役的小車,我就不禁想到“選票”。從今天的時空觀看,假如兩軍不是兵戎相見,戰場上一決勝負,而是由人民投票決定誰勝誰負,仍然會是共產黨、人民解放軍取得完全的勝利。543萬民工推的小車,趕的大車,挑的挑子,擔的擔架,趕的牲畜,其實就是一張張投給共產黨執政的“選票”。這些來自解放區的民工,經歷過國民黨執政與共產黨執政,他們衷心擁護共產黨,支持人民解放軍。這與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打土豪,分田地”分不開,與共產黨堅持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分不開。誰給農民分地,誰給農民分田,農民當然就會擁護誰,支持誰。看過《暴風驟雨》、《智取威虎山》、《閃閃的紅星》的人們都知道,分過地的農民,一說打老蔣,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誰不積極?誰個不去?不管到什么時候,決定執政者命運的都是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的背后,其實很簡單,就是誰為人民謀幸福,誰讓人民得實惠,人民就把選票投給誰。(蘇文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