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編者按】據不完全統計,從2009年年初至今,世界上有12個國家舉辦過不同規模的閱兵式。這些閱兵式有的和中國一樣,在國慶日舉辦,但也有很多是選在建軍節或其他有特殊含義的日子舉行。而且就如同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一樣,各國閱兵式也有很大不同。我們特意從中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六個國家,領略不同文化背景下這場國家慶典的不同味道
俄羅斯:紅場精神得弘揚
時間:2009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
地點:莫斯科紅場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洋發自莫斯科 5月9日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俄羅斯在今年這一天依照慣例在紅場舉行了規模宏大的閱兵式,本報記者有幸見證了這一過程。
應該說,紅場閱兵從最開始就與俄羅斯民族精神和國民士氣緊密相連。
近兩年來,俄羅斯“5·9”紅場閱兵均分為五部分:首先是國防部長乘車檢閱到場部隊,接受指揮官報告,隨后向總統報告;其次是總統發表講話,鳴禮炮,奏國歌;然后是各軍兵種方陣分列式;再次是武器及車輛裝備通場展示;最后是飛機低空飛越紅場的表演。整個閱兵安排得比較緊湊,各項過程如行云流水,總時間不超過1小時。
而展示的裝備包括了俄軍現役裝備中的先進兵器,如長達20多米的“白楊”洲際彈道導彈,“圖-160”戰略轟炸機、圖-95戰略轟炸機、世界最大的安-124運輸機,“伊斯坎德爾”短程戰術導彈、S-300地空導彈,“山毛櫸”和“托爾M2”防空導彈,T90主戰坦克。
參加分列式的各軍兵種方陣2009年有所變化,一個方陣每排20人,共10排,兩個方陣組成一個隊列,全部總共18個隊列。而去年的方陣每排12人,共10排,共總19個隊列。俄新社的報道說,改變原因的原因是,“這是蘇聯時期軍人采用的隊列”,看起來“更有力,更雄壯”。
紅場閱兵向蘇聯標準看齊,反映了俄領導人希望重振國威、恢復昔日實力與榮耀的決心。而弘揚“紅場精神”,正是俄實現夢想的重要精神保障。
法國:武器為輔人為本
時間:2009年7月14日,國慶日
地點:巴黎香榭麗舍大街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艾弓發自巴黎 法國的國慶閱兵式逢每年的7月14日舉行,也即是紀念法國大革命時期民眾攻陷封建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獄的那一天。每當這天,首都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閱兵活動就會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
法國舉辦國慶閱兵式,其出發點自一開始便是激發民眾對共和國的自豪感,展示軍隊嚴整的儀容、增進軍民間的聯系。國慶日這天,會有數十萬民眾涌向香街觀看閱兵式,閱兵式后受閱的各支部隊會在首都人群最集中的不同地點設置展臺、展板,有軍人為民眾講解軍事常識、介紹軍隊生活,并向民眾近距離展示武器裝備,所以閱兵式后會在街頭看到孩子們在坦克與裝甲車上爬上爬下的場景。
法國的國慶閱兵不以展示武器為主,地面受閱部隊從香街西處的盡頭——凱旋門起步,其方陣以法軍規整的每分鐘120步的步幅向著下面的協和廣場邁進,各支部隊執起自己的旗幡、穿戴起標志性的制服,甚至還各自攜帶自己標志性的武器,比如一般打頭陣的方陣——綜合理工大學的學生們穿戴的是拿破侖時代的制服,佩劍行進,跟隨其后的圣西爾特種軍校的學生們也是19世紀的打扮,行進方式則是一手把劍、一手執鞘,威嚴肅穆。
最富有特征的是通常最后進場的外籍兵團方陣,這支由136個國籍士兵組成的雇傭軍團,走在前排的是留著紅胡子、肩扛斧頭、身披皮圍裙的小方隊,這是100多年前后勤兵的著裝。因此,觀看法國國慶閱兵式也是對法軍歷史的一次重溫與了解。
日本:首相訓示很重要
時間:2008年10月19日,自衛隊紀念日
地點:茨城縣百里基地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贊發自東京 日語中雖然有“閱兵”一詞,但日本自衛隊的閱兵式卻不用“閱兵式”的說法,而且三自衛隊的閱兵式還各有各的說法。陸上自衛隊叫“觀閱式”,海上自衛隊叫“觀艦式”,航空自衛隊叫“航空觀閱式”。三大自衛隊閱兵式舉行的地點也各不相同。陸上自衛隊的觀閱式在埼玉縣的陸上自衛隊朝霞駐地舉行,海上自衛隊的觀艦式一般在神奈川縣所臨的相模灣海域舉行,而航空自衛隊的航空觀閱式則在茨城縣的航空自衛隊百里基地舉行。
以2008年的航空自衛隊的航空觀閱式為例,此次觀閱式于當年10月19日在茨城縣百里基地舉行,共有82架飛機、26輛地勤車輛和約5000名自衛隊官兵參加了此次閱兵式。包括F-15J、F-2A戰斗機,E-767預警機和C-130H運輸機在內的42架飛機進行了空中飛行展示。
關于舉行閱兵式的目的,除了紀念自衛隊的創建之外,還有“使自衛隊員認識使命和提高士氣”、“培養自衛隊的優良傳統”、“加深國民對自衛隊的理解和信賴”等。不過除了這些官方的固定說法外,似乎每次閱兵式受到媒體更多關注的是首相在檢閱部隊時發表的“訓示”。每年閱兵式上首相訓示的內容都與當年的國內外形勢有密切關系。
比如在2008年的航空觀閱式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就強調,日本必須在努力進行自身防衛的同時強化日美同盟關系。他還表示,今后日本有必要主動、積極地致力于與恐怖作斗爭等國際和平協作活動。
印度:木質模型充場面
時間:2009年1月26日,共和日
地點:新德里國王大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毛曉曉發自新德里 雖然印度1947年就宣布了獨立,但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廢棄殖民地時期的法律,實施自己制訂的憲法,標志印度真正成為獨立的共和國。此后每年1月2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都會舉行盛大的共和日游行和閱兵。2009年也恰逢印度第60個共和日。
閱兵是每年共和日慶祝的重頭看點。今年,負責研制重要武器裝備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展示了與俄羅斯共同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可攜帶核彈頭射程3000公里的烈火三型彈道導彈等成果。印度陸軍展示了T-90S等主戰坦克,印度空軍則以模型的形式展示了新近購買的獵鷹噴氣式高級教練機、蘇-30MKI戰斗機和自產的Rohini 3D雷達。日益自信的印度海軍展示的則是購自美國、可運載900士兵的艦船模型。
印度媒體有評論指出,游行中使用木制的坦克、艦船和導彈,上面擺放模型士兵,隨著軍事歌曲和模擬海浪的聲音的緩緩前行的畫面,似乎與正在崛起的印度形象不那么相符,尤其是在外國嘉賓面前,顯得有些可笑。
與士兵們一起出場的還有數百名學生邊唱邊跳,與印度各個邦的花車一起展現印度多樣的文化。整個游行以騎兵和4架米-17直升機將花瓣灑向路邊的觀眾開始,以直升機和戰斗機掠過天際作為盛大游行的高潮和結束。
由于這種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游行不僅每年都花掉納稅人上千萬盧比,也讓首都市民整個1月的出行都受到限制,因此也引起一些印度媒體的微詞,建議應該改成幾年一次閱兵。
朝鮮:充滿對美戰斗味
時間:2008年9月9日,建國60周年紀念日
地點:平壤金日成廣場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濱陽發自平壤 朝鮮最近一次比較大規模的閱兵式還是去年9月9日,這天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的日子。朝鮮國防委員會、人民武力部和勞動黨平壤市委員會在位于平壤市中心的金日成廣場舉行了工農赤衛隊閱兵式。
當天的閱兵式在《金日成將軍之歌》和《金正日將軍之歌》的樂曲中展開,朝鮮工農赤衛隊員組成的30多個方隊逐一通過主席臺。
這些方陣中,有的方陣的赤衛隊員徒手行進,他們兩手筆直地貼在身體兩側一動不動,身體隨著正步的節奏向上一聳一聳的;有的方陣的赤衛隊員手握沖鋒槍正步前進,還有的方陣人員則乘坐裝備火箭炮和高射機槍的車輛接受檢閱。 朝鮮的這次閱兵并沒有朝鮮人民軍的部隊參與,全部是民兵,而且也并沒有像事前外界預計的,展示任何重型武器,包括西方國家比較關注的中遠程導彈等戰略武器。
不過這些仍然沒有減少朝鮮閱兵的戰斗意味。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永春在閱兵式上說,美國敵視朝鮮的政策絲毫沒有改變。它在“對話”的背后依然企圖扼殺朝鮮。對此,朝鮮軍民將提高警惕,嚴密注視美國的動向。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并沒有出現在這次閱兵式上。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等領導人以及各國駐朝鮮使節觀看了當天的閱兵式。
閱兵式結束后,上萬名朝鮮青年舉著火把、彩燈,進行了火炬表演。他們用燈光火炬組成各種文字、圖案,把“萬歲”的聲音呼喊得震天響,表達了人民對領袖和國家的熱愛和忠心。表演結束后廣場上燃放了煙花。
伊朗:規模隨著局勢變
時間:2009年4月18日,建軍節
地點:德黑蘭南郊霍梅尼陵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車玲發自德黑蘭 伊朗每年舉行兩次較大規模的閱兵儀式,一是4月舉行的慶祝建軍節閱兵式,二是9月舉行的紀念兩伊戰爭閱兵式。近年來,伊朗由于核問題與西方國家關系持續緊張,美國至今也沒有排除武力解決核問題的可能性,以色列也不斷放言隨時準備對伊朗發動進攻。在此背景下,伊朗加緊了武器研制和軍隊建設,其成果在每次閱兵式上都得到了體現。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每次也都會在閱兵式上發表強硬講話,贊揚伊朗在國防領域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警告敵人不要妄圖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因此,伊朗的閱兵式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
2009年4月18日是伊朗軍隊建立30周年,伊朗按照慣例在位于首都德黑蘭南郊的霍梅尼陵前舉行了大規模閱兵式。伊朗海陸空三軍、伊斯蘭革命衛隊及民兵動員組織參加了閱兵式,接受艾哈邁迪-內賈德及高級軍方官員的檢閱。閱兵式上,除伊朗武裝部隊各兵種列隊接受檢閱外,伊朗自行研制的軍用飛機、坦克、雷達和導彈等新式武器裝備也逐一展示,伊朗傘兵還進行了跳傘表演。
隨著核問題及伊朗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演變,伊朗閱兵式的規模似乎也相應起著微妙的變化。建軍節當天,伊朗原計劃舉行伊斯蘭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軍閱兵式,但主辦方當天以天氣原因為由取消了大部分飛行表演,只有一些直升機和少數戰斗機參加了閱兵式。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于今年3月21日伊朗新年來臨之際,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向伊朗政府和人民發出新年問候、主動示好,使得伊朗的強硬立場稍微軟化的緣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