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類民兵分隊各懷“絕技”,其中包括擁有數十架飛機的民兵航空應急保障分隊
-兩天時間完成2400噸大米加工裝運任務,為汶川大地震災區群眾及時送去救命糧
-走訪130多名老紅軍、老英模、老軍墾傳承“軍墾文化”,精心打造國防教育“活教材”
千里沃野,鷹擊長空。一場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軍事部組織的民兵陸、海、空聯合演習,出動各種車輛、船艇、飛機過千,集中展示了現代化墾區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新風貌。
半個多世紀前,大批共和國軍人扶犁仗劍,開赴北大荒屯墾戍邊。經過多年建設,北大荒早已成為“北大倉”。新的歷史時期,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軍事部緊跟時代步伐,以科學發展理念推進民兵建設轉型,在融合式發展中追尋著富國強兵的絢爛夢想。
由“墾荒型”向“技能型”轉變
老一代軍墾人曾經一手拿鎬、一手握槍,為邊疆繁榮發展和安全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墾區由生產建設兵團改制為國有企業,國防后備力量建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民兵隊伍既是生產隊又是戰斗隊,必須著眼參建謀發展。基于此,農墾總局軍事部積極調整編兵模式,先后建立起機械維修、網絡防護、治安巡防、高炮防雹和航空保障等10大類50多支民兵分隊,實現了由“墾荒型”向“技能型”轉變。
有一年夏天,夏糧豐收在望,農墾電視臺卻突然發布天氣預報,稱次日將出現罕見的強降雨伴冰雹天氣。這一消息讓墾區群眾驚惶不已。就在人們焦慮萬分之際,一道動員令緊急發出,墾區114個農牧場的民兵高炮防雹分隊迅即做好防災準備。第二天,當冰雹云層經過時,民兵分隊精準開展防雹作業。炮聲轟鳴,及時化解了災情,使100多平方公里的農作物免受雹災,挽回經濟損失400余萬元。
墾區的機場多達54個,擁有多種型號飛機數十架。為便于在廣袤區域遂行應急任務,農墾總局軍事部及時組建了民兵航空應急保障分隊。2006年,黑龍江省七臺河發生“11·21”礦難后,民兵航空應急保障分隊臨危受命,迅速將省領導送達事故現場,為指揮搶險救災贏得寶貴時間。近年來,這支民兵分隊頻頻擔負森林撲火、抗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被省軍區列為重點建設的一支應急力量。
“寓軍于民”蘊含強大動員潛力
各類先進的大型機械、馳名中外的龍頭企業、實力強勁的科研機構、龐大的糧食生產規模……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不僅使黑龍江墾區成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而且為國防動員儲備了豐富的人才、科技和物質資源。
進入新世紀以來,農墾總局軍事部在“寓軍于民”戰略思想指引下,對編兵單位兵員動員、軍事訓練、戰備執勤等工作進行了規范,有力提升了應急應戰能力。依托墾區“大機械、大科技、大企業”規劃,該部還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成了上聯省軍區、下聯各人武部的指揮信息化平臺。
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起國內外關注,撫遠水道引流筑堰任務迫在眉睫。軍事部主動請纓,派出民兵航空偵測、交通運輸、通信保障等多支應急分隊,出動百余臺大型機械和運輸車輛。民兵們頂風冒雪苦戰5個晝夜,圓滿完成任務。
去年“5·12”大地震后,農墾總局黨委作出向災區支援糧食的決定。分布在全省74個縣(市、區)的墾區各農場民兵分隊迅速行動起來,以參戰狀態投入到糧食加工、技術質檢、封裝稱驗和裝車搶運等環節,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2400噸大米的加工裝運任務,裝滿了整整一個專列。
“軍墾文化”催生國防“軟實力”
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是一部英雄主義史詩。當年,官兵們在這里屯墾戍邊時,創造出內涵豐富的“軍墾文化”。
新的歷史時期,農墾總局軍事部利用“軍墾文化”這一特殊的教育資源,傾力營造濃郁的國防教育氛圍。近年來,軍事部把發掘整理軍墾文化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先后派人走訪了130多名老紅軍、老英模、老軍墾,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他們梳理出情融沃土捍衛主權的“疆土文化”、甘灑熱血不畏強敵的“尚武文化”、多打糧多交糧的“糧倉文化”等特色文化,使之成為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活教材”。
傳承軍墾文化,激揚尚武精神。在軍事部牽頭下,一批有關軍墾歷史的回憶文章和文學、美術、影視作品先后問世,并通過覆蓋墾區近千公里邊境線和重點城鎮的300多個民兵信息網站(點)傳播出去,讓軍墾英雄的情懷與業績深入人心。此外,各級人武機關每年還要組織墾區民兵參加祭掃革命烈士陵園、瞻仰軍墾英雄紀念碑等活動,引導廣大民兵向軍墾先輩學習。
對“軍墾文化”的開掘與傳播,產生了積極影響,成為催生國防建設“軟實力”的源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墾區民兵對“軍墾精神”有了深刻認識,自覺肩負起了衛國守邊的歷史重任。(-張 銳 裴志忠 魏 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