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75年11月,“長征”二號丙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1986年2月,“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從而結束中國租用外國衛星進行衛星通訊的歷史。
1990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承攬的第一顆國際商務衛星——美國“亞洲一號”衛星,中國航天由此步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1999年11月20日,“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2001年5月,“長征”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箭雙星,成功發射“風云一號D”氣象衛星和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成為現實。
2005年10月12日,“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順利實現多人多天太空飛行。
2007年5月,“長征”三號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這是中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國際用戶提供商業衛星服務。
2007年6月1日,“長征”三號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鑫諾三號”通信衛星,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100次航天發射。
親歷
茹家欣:觀星記
“長征”一號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軌道后,茹家欣和周圍的人一樣,心情激動,因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大概在衛星成功發射三四天后,茹家欣從廣播里聽到,衛星會在當天傍晚時分經過北京上空。于是一下班茹家欣就跑回家守望天空。
要看到衛星,很需要一些運氣。因為衛星處于不斷運動中,并非時刻都停留到北京上空。而且即使經過,白天也是很難觀測到的,只有在天色暗下來時才能比較容易地看見。那天的條件正好合適,茹家欣也很快發現了那個“小亮點”。
“之所以能確定那是衛星,是因為它是運動的,而且運動的很慢。星星的位置是不動的,而飛機的運動速度又很快,而且高度低,所以我確認那就是衛星。”他回憶說。
但隨即,他話鋒一轉,“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衛星。衛星的直徑不到1米,地面用肉眼看非常困難。但是三級火箭很大,而且它的軌道和衛星相近,在同衛星分離后,和衛星的距離是慢慢拉開的。上面安裝了鍍鋁的觀察傘,鍍鋁是很亮的,地面容易看到。因此那時候人們看到的實際上是火箭。”茹家欣笑著說。
王國輝:難忘的發射經歷
2004年8月29日,“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返回式衛星。那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78次發射,也是王國輝參與的第一次發射。當時他并不在現場,而是在前期負責整流罩的氣動設計。
“當時火箭的運載能力不是很足,設計師想了個辦法,在大氣層內拋掉整流罩,使運載能力寬裕一些。以前都是在大氣層外拋整流罩,那里沒有空氣動力的干擾,拋起來比較順暢。這次在大氣層內,氣動干擾非常厲害,如果分不開,火箭運載能力不足,衛星就入不了軌,會導致發射失敗。”王國輝說。
為了確認這一做法可行,王國輝和同事開始了計算工作。受當時技術限制,這項工作持續了3個月,那段時間沒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到11點。整流罩分開一點,他們就要計算出阻力、力矩等參數,然后再去算下一個零點一秒,整流罩的位置以及新的參數……最終,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這個方案被認為可行。
發射當天,不在現場的王國輝心情緊張,雖然模擬沒有問題,但實際情況如何,這個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心里也沒底。后來收到老總的短信:“分離成功、發射成功”,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第一次參與發射的經歷令他至今難忘。(記者 張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