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草根大眾切身感受到“民主是個好東西”,公眾的參政目的也由情感走向理性,從表面參與走向深度參與,在對政府權力運行、決策的監督中,公民成為共和國60年推動民主政治前進的主體力量。民主,已從先輩志士仁人的革命理想轉變為億萬民眾的基本訴求,成為普通民眾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民主中國60年巨變:從精英理想到大眾訴求
8月13日,在共和國即將迎來60華誕時,新華社播發評論: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勿替人民當家做主。評論指出:在一些地方,人民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替人民當家做主現象時有發生,損害群眾權益,忽視群眾訴求……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干部沒有認清手中權力的本質,沒有擺正主人與公仆的位置……
時間推移到30年前的1979年,新華社在9月5日播發的一則新聞因其經典而成為新聞學院課堂教材。這篇報道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豫劇《唐知縣審誥命》中知縣唐成的這一題款,現在變成了許多人的口頭語。”
同為國家通訊社播發的稿件,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到“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勿替人民當家做主”,從冀望官員為民做主到警示官員認清權力本質,此中的變化恰恰折射了社會思潮的巨變。
民主,融進了五四精神,融進了千千萬萬革命者的血液,匯入了新中國國旗的鮮紅底色。在共和國兩周年之際,馬敘倫在《人民日報》發表長文,流露當時國人對民主、對“當家做主”的欣喜:“我首先要說真正的民主是什么?真正的民主國家是怎樣的?……這首先該從主義和制度上來說:我們中國是以無產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也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領導的政權組織;它的體制是民主集中制……這樣的制度,表現了我們國家的政權是真正屬于人民的。”
“十年浩劫”結束后,1978年12月,鄧小平在其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語重心長:“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
深圳當年的風云人物袁庚,1988年11月一次即席演講時說:“我們還主張,領導層要有透明度,人民要有知情權。當你作出有關人民利益的決策時,人民理所當然有權過問你。蛇口除了實行選舉領導人之外,還實行一年一次的信任投票制度,即給人民以罷免權,在這里已堅持6年了。這就是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其中還包括輿論監督,不違反憲法的言論自由、各種群眾性的壓力團體等等。誰都明白,如果地球沒有自己的軌道,沒有制衡的力量,那就可能撞到太陽上去而毀滅掉。”
當高層和學界對民主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大聲疾呼時,新世紀中國的草根民眾對民主有了切身體悟。開門立法、民意聽證、民主測評、公推直選……民主正日漸成為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和與自己利益相關事物的過程。通過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民主也日益成為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主渠道。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李景鵬在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民主造福中國》新書發布會上對媒體記者一連串發問,明晰了未來民主建設的多重關系:“如何通過民主建設造福中國?如何使民主與法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發展?如何使民主與民生相輔相成?如何使民主的普遍性與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更好地結合?如何實現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結合,使選舉、決策職能能行使得更好?如何發展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對民主的討論到了一個緊要的關頭,也是敏感的時刻!”
網絡成為推進民主新引擎
20世紀末強勢席卷全球的互聯網在改變著地球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方式。網絡逐漸成為民眾進行政治參與的新途徑,成為民主在中國3.3億網民中普及流行的加速器。
幾乎各種社會問題都可以“暴露”在網上,形成利益訴求的第二落點,各種利益群體可以利用互聯網表達利益訴求;各種觀點意見匯聚到網上,形成民間輿論的強大集散地。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同網民線上交流,體現出了國家對網絡民意的高度重視。無論是黨委政府邀請網民“拍磚”、“人肉搜索”腐敗官員,還是官方邀請網民參與“躲貓貓”事件調查……越來越多的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表達自己的意見,并由此影響政府決策,最終參與到政府決策之中。網絡民主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新鮮符號。
然而,在中國龐大的治理體系中,也有相當部分的官員對網絡民主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尊重,一些涉及網絡民主的負面消息不斷挑戰公民的底線。河南省靈寶人王帥因不滿家鄉政府在征地中的一些做法,在上海發帖批評靈寶市政府,靈寶警方遠赴上海抓人。面對群眾的網絡表達,部分官員動輒祭出司法“殺手锏”,對網絡表達施以暴力打擊和壓制,體現出其執政的不自信和對民意的傲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