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戰斗力標準的回歸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丁偉
【數據點擊】戰斗部隊比例由57.81%上升為60.18%;陸軍部隊在加強合成和小型化、輕型化、多樣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及高技術部隊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軍隊指揮層次減少,指揮機構更加靈便,在精兵、合成、精干、高效上呈現新水平,戰斗力實現倍增……
百萬大裁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軍隊的面貌:從人員素質的歷史性飛躍,到編制構成的精干高效;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人民軍隊朝著機構精干、指揮靈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快速、行動高效、戰斗力強的目標又前進了一大步。
“必須把提高戰斗力作為軍隊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軍隊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鄧小平明確提出,調整改革體制編制,要緊緊圍繞戰斗力標準,著力在調整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上下功夫。
人和武器及其組合方式,是構成戰斗力的三大要素。提高戰斗力,除了發展武器裝備和提高人的素質外,還必須實行科學編組,即通過一定的體制編制和戰斗編成,使人和武器裝備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作用,實現戰斗力倍增。
可以說,百萬大裁軍的整個進程,就是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是做“乘法”讓戰斗力實現倍增的過程。
講質量,講真正的戰斗力,是軍隊建設的基本規律。“戰斗力標準”是檢驗軍隊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精簡整編的正確方向,絕不能被“數量標準”、“安全標準”、“任務標準”甚至“利益標準”取代。裁軍實際上并沒有削弱軍隊的戰斗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
科學尋求國防建設高效益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 武希志
【數據點擊】百萬大裁軍,大規模裁減了軍隊員額,減少了國防開支,使軍費的分配結構和投向投量趨于科學合理。1985年至1997年,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26%下降到1.03%;國防費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從9.56%下降到8.80%……
軍費是控制軍事力量規模、結構和發展,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的有力杠桿,對軍隊發展方向、數量規模、軍力結構具有巨大的制約作用。提高軍費效益,就是在目標既定的情況下,力求以最低的耗費達到預定的目的;或在投入既定的情況下,力求獲得最大的產出成果。
大裁軍前我國的軍費使用效益十分低下,國防建設效益長期在低水平徘徊。1985年,解放軍軍費只有191億元人民幣,僅占同年美軍軍費的2%,不及前蘇聯軍費的零頭,而解放軍的員額卻是美軍的兩倍,與蘇軍基本持平。我國軍費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眾多兵員的“人頭費”占去了。
百萬大裁軍大規模裁減了軍隊員額,減少了國防開支,使軍費的分配結構和投向投量趨于科學合理,這可以說是一個從做“除法”科學算效益的過程。1985年至1997年,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26%下降到1.03%;國防費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從9.56%下降到8.80%。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經濟、科技的投入,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調整增長,又為增強國防實力,為軍隊發展武器裝備和改革體制編制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百萬大裁軍進程中,我們開始以經濟學的眼光,看待國防投入和支出問題。百萬大裁軍為科學處理軍費使用與國防建設的效益問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問題提供了全新模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