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直接經濟損失每年40多億元
作為全球極具盛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有10種常用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居全國前3位,其中鉛、鋅、銻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色金屬采礦、選礦和冶煉自然成為了當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
因高耗水、高排污特點,冶金、化工等行業大多依水而建。數據顯示:2005年,湘江流域的工業總產值占據了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1%;2008年,湖南GDP跨入“萬億俱樂部”之際,有色工業總產值也跨過了1000億元大關。
在湘江流域,分布著株洲冶煉集團、水口山集團、中鹽株化集團、湖南海利化工集團、湘潭電化集團以及華菱鋼鐵集團旗下三大鋼鐵企業等國內行業規模名列前茅的企業,大部分為中國“一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布點的老工業企業,這些“大塊頭”以及數以萬計的冶金、化工、建材、輕工、機械等中小型企業,也就成為湘江治污的重點和難點,并產生了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株洲霞灣港、湘潭竹埠港4大治污“主戰場”。
受重金屬污染后,湘江水環境質量嚴重下降,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對飲用水安全構成威脅,對水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使農業和漁業減產。湖南環保部門數據顯示,由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40億元以上。
治理:“兩型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
湘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家魚產卵場區之一,隨著水環境重金屬污染加劇,湘江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漁業產量目前不足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三分之一,回游性和半回游性魚類幾近滅絕,在株洲霞灣港區,常年采集不到任何水生底棲生物。
2006年,株洲天元區新馬村超過150位村民在體檢中被查出慢性鎘中毒,湖南相關調查組的結論認為,主要是由于這個區域土壤中含鎘本底值高、區域內工業污染源的排入、農業生產中施用高鎘化肥等多種原因形成,該區域耕地土壤已受到鎘污染,稻谷中重金屬含量超標,不宜食用,葉類蔬菜中重金屬含量超標,應限制種植。
事實上,早在20多年前,湖南一直在致力于“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的實踐,編制了全國第一個比較系統的區域經濟規劃體系,取得了交通同環、金融同城、環境同治與產業聚集等初步成效,貫穿三市的湘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也邁出了較大步伐(詳見2006年3月和2007年5月本刊分別刊發的《“城市群之惑:長株潭24年經濟一體化實踐調查》和《全國6省份爭奪第三個新特區名額》)。
2007年7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治理湘江重金屬污染,推動湘江經濟帶文明,也就成為了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
湘江何時納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規劃
4月18日,“2009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國際合作高層論壇”在長沙橘子洲舉行。會上,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與湖南省省長周強簽署了“共同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合作協議”\(下稱“協議”\),雙方將在環境經濟政策改革試點、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環保科技示范工程等8個方面加強合作。
根據協議,湖南將在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環境稅費改革、污染責任險等環境經濟政策改革方面獲得全國率先試點權。同時,湖南省組織開展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水系、水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和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以及對有色金屬礦山尾礦庫進行綜合治理等,國家環保部將在資金、技術、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當地政府在今年也明顯加大了對湘江治污的力度。2008年6月,湖南決定用3年時間投入資金174億元整治湘江水污染,而此前的2006年、2007年,湖南就陸續出臺了“長株潭環境同治規劃及相關政策和考核辦法”、“湘江鎘污染防治辦法”、“‘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通知”等重要文件和措施。
湘江作為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直接關系到長江的環境安全。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已遠遠超過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全國人大代表胡國初、肖利瓊等專家共同呼吁:應將湘江納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規劃,設立國家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將湘江重金屬污染整治列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新增中央投資予以重點支持,恢復湘江“漫江碧透”的風貌。(龍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