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的肅殺,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受到危機嚴重影響。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國奮起抗御金融危機,成效舉世矚目。
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9%,為全球最高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從世界第四升至第三。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1%,仍屬全球最高經濟增長率;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9%,呈現較為明顯的向好之勢,“保八”前景光明……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一路下滑成為鮮明對照。
“中國最新經濟數據鼓舞世界” ,“中國可能成為第一個走出金融危機的國家”,“中國成了世界經濟‘新的發動機’”……面對中國的“強勁復蘇”,國際社會從不同角度解讀中國經濟的強大生命力,由此評析“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動力亦即“中國道路”、 “中國模式”的精神內涵——“中國精神”,尚未引起足夠關注。
中國之所以能在危機襲來之際踔厲風發、逆勢前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勢頭,不僅在于擁有“中國道路”,也在于擁有“中國精神”。正是“中國精神”,造就了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調和鼎鼐的能力、化危為機的魄力。
這種精神,曾在抗擊“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這種精神,曾在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大放異彩。在抗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精神”再次展現強大威力。這是中國戰勝危機的底氣所在、力量所在。
(一)
“中國精神”——這是高瞻遠矚、堅持不懈的歷史主動性。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其是否具有歷史主動性密切相聯。一旦喪失歷史主動性,必然陷入歷史迷局,在歷史潮流中顛簸沉淪。
回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度的歷史主動性,是怎樣深刻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在救亡圖存的艱辛探索中,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中國擺脫悲慘境遇,走向光明前途。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奮斗中,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占世界1/4人口的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深遠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在“文化大革命”后“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毅然實行改革開放,踏上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的偉大征程。既保持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始終如一地努力,又根據黨和國家歷史方位和中心任務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就是高瞻遠矚、堅持不懈的歷史主動性——它是主導中國前進的精神力量,是“中國精神”的核心。
正是高度的歷史主動性,使我們能夠清醒認識、自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選擇正確方向、堅持正確道路。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中國一直向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奮進,中華民族從未動搖實現偉大復興的決心。新世紀伊始,我們黨做出了“牢牢把握本世紀前二十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判斷,同時也一直告誡全黨,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綢繆。面對時代的風云變幻,中國始終保持深刻洞察力,堅定不移地致力于“中國道路”的謀篇布局,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
正是高度的歷史主動性,我們才有處變不亂、從容應對風險和挑戰的智慧、力量。金融危機襲來,中國在暴風雨中表現出強大的抗壓能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金融體制和金融政策體系,實施全面金融監管,從而贏得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主動地位,從機制上阻隔危機向國內傳導,最大限度減弱危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面對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迅速實施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統一了全黨全國思想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只有具備歷史的主動,才能具有現實的從容,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懼,將機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方針和長期戰略沒有改變,中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支撐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根基沒有動搖。中國經濟增長在各國繼續處于前列,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積極因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