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本報(廣州日報)刊發《高中生搶灘“洋高考”調查》一文,引發讀者熱議,其中不乏有識之士對留學人數持續增加、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這一新留學趨勢心存隱憂。
更有數據表明,不光放棄高考赴海外讀書的高中生明顯增多,辦理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也比往年增加了兩到三成。不久前剛剛出版的《人才戰爭》一書更是大聲疾呼:中國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之一。
以小見大,留學熱潮可能帶來的人才流失,無疑將直接影響21世紀中國在國際人才戰場上的成敗得失。高中大學留不住尖子生、企業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國內還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事關民族未來。
文、圖/本報記者 李穎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里的一句臺詞如今已變成經典。
但事實是,相比較中國剛剛加入WTO不久人們對人才外流焦慮甚至恐慌的情緒,如今絕大多數人對大規模留學潮已經習以為常。
將要出去,是否回來?
下個月,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Alex將啟程赴美攻讀MBA。工科出身,一畢業就進入全球500強中排名前三的跨國公司轉行做管理,幾年來輾轉廣州、北京、馬來西亞等地。
將來是否回國,他還沒有想好,“但就商科來講,中國的機會更多,回來的可能性更大。”只是他此前已經到美國繼續攻讀理工科的同學,回國前景并不樂觀。
“國外不論在科研設備和研究環境上,都要優于國內。在國內,你很難想象,不去拉項目就能拿到科研經費。在浮躁的心態之下做研究,不太可能。”
前幾年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基本上也能反映現在的情況。”《人才戰爭》一書的作者、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輝表示。
青年精英的外流與流失背后,反映了國內科研、企業機構吸引力的匱乏——從科研機構用人機制、科研環境到薪酬標準,國內外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參加了第一屆留交會、1999年在廣州創業的哈佛海歸袁建華,如今在廣州已創業多年。1992年,袁建華以訪問學者、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和傳染病系工作了5年。1997年,袁建華移居加拿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1999年8月袁建華回到廣州,創辦了廣州杰特免疫診斷制品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廣州市政府為袁建華提供了免費兩年的辦公和研究用房,提供了低價的留學人員周轉公寓,以及10萬元的無償資助;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則為杰特的項目提供了100萬元的無息科技貸款。公司年銷售收入已達3000余萬元,袁建華對公司將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