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河南杞縣流傳的鈷60將爆炸的謠言,造謠者的責任要追究,但是,在謠言蔓延開來之前,在群眾恐慌避難之前,政府部門為什么聽之任之?
7月19日《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河南杞縣流傳鈷60將爆炸的謠言,讓許多群眾逃離家鄉,前往附近縣市“避難”。當地政府緊急應對,采取各種方式辟謠。18日,開封警方宣布“抓獲杞縣鈷60事件5名造謠者”,其中一名曾經轉帖虛假消息的網友被拘留。
造謠者危害社會秩序,自當受到懲處。但是,從群眾拖家帶口集體避難的情況來看,這個謠言顯然已經廣泛傳播了,好在當地政府最終成功辟謠,真相一出,謠言四散,惶然離鄉的百姓安心回家了。然而,這一事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比如,謠言何以比真相更會利用互聯網?
6月7日,當地發生卡源故障,政府一直不公開情況,直到網上炒成一片了,才在7月12日第一次發布消息。可見,當地政府奉行鴕鳥政策,恰恰給了謠言生成與傳播的時機。造謠者的責任要追究,但是,在謠言蔓延開來之前,在群眾恐慌避難之前,政府部門為什么聽之任之?這個責任難道就可以規避嗎?
正如網友所說,“謠言?為什么有謠言?就是因為你不說!你不說,其他人就說,其他人說,就會亂說,他們沒親眼看到,只能這樣傳”。的確,在謠言流傳于網絡時,當地有關部門為什么不及時出來說話?群眾在等不來真相的情況下,信任謠言也是一種次優選擇——一方面,這是人們出于自保的考慮,另一方面,政府的沉默更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政府默認了謠言。
謠言可以利用互聯網,那真相呢?要知道,只要政府部門開口說話,以準確、翔實的信息告訴百姓真相,就能最大限度地壓縮謠言傳播的空間。道理很簡單,謠言是匿名的,而政府部門的說法是以政府公信力兜底的。
現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有了,新聞發言人制度也有了,但有時謠言還是比真相傳播得更快,這指向了另一個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問題:為什么沒有具體部門、具體人員為謠言的傳播擔責?這種責任,不僅是行政層面的,一旦危及公共利益與社會秩序,還應上升到刑事責任的高度。唯有如此,一些政府部門才不會拿造謠者做替罪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