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5日電 “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發布會”1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中國城市發展轉型問題,就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分析研討,并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城市藍皮書》指出,2007~2008年中國城市發展處于“加速轉型”與“尋求突破”的發展轉型階段。在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調整的背景下,中國城市將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在改革與探索中前行。
藍皮書指出,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將呈現以下六大特點:
第一, 城市經濟化“危”為“機”,在調整中增長。
展望2009年,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更加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將繼續加大。2009年上半年受出口增速下降影響,GDP增長將處于較低水平,下半年隨著中央和地方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步落實,經濟增長率可能有所回升,經濟發展需要經歷一個相對艱難的調整過程。但總體說來,相對于全球經濟的微弱增長,中國城市經濟仍將處于較快增長區間。
第二,城市社會凸現壓力,民生保障不斷加強。
2009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加深,特別是向實體經濟的深度蔓延,企業生產收縮裁員現象仍將持續,全年新增就業崗位與往年相比將明顯減少,農民工失業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城鎮實際失業率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失業人員。受經濟增速下滑、特別是工業增長放緩以及實際失業率提高等因素影響,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也將進一步放慢。由經濟下滑引發的企業倒閉(特別是吸納就業較多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倒閉)、就業壓力加大、為拉動內需而進行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因素,可能使發展中各種歷史遺留和長期積累的問題,如征地、拆遷、失業、勞動社會保障等,在經濟調整這樣一個相對特殊的時期集中顯現。正視各種利益訴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不斷加強民生保障,將是2009年政府在擴內需、促就業保增長的同時所必須面對的另一重大課題。
第三,城市環境污染壓力緩解,長遠挑戰不容忽視。
金融危機將使中國能源消費在短期內持續下降,而污染較為嚴重的煤炭消費,這就意味著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排放量將得到顯著削減,從而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十一五”規劃中挑戰極大的節能減排壓力。但從長期發展來看,無論是“保增長”還是快速的城鎮化進程,都仍將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長遠挑戰不容忽視。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有3500億元、約占8.8%的資金將直接投向生態環境建設。而其他幾項投資也都將對生態環境改善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投資導向上國家也明確強調,投資必須符合產業政策和準入標準,必須符合土地、環評、節能等各項條件,嚴格防止“兩高”行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成為主旋律。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高度重視,中國的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工作不會受“經濟危機”影響而停滯,反而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2009年,無論是在宏觀政策、建設實踐還是資金保障方面,都為中國環境保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009年將是中國環境保護取得重大發展的一年。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放緩。
受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中國政府出臺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影響,2009年以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也將進一步提高。但由于2009年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歐盟等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大幅下滑,外需市場將會繼續萎縮,直接影響到中國出口加工工業,并導致工業增速整體下滑,中國城鎮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有所放慢。
第五,大規模投資建設將啟動新一輪城市化熱潮。
此次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金融危機,政府再度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在未來兩年多時間內投入4萬億元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其中相當部分被投向了城市化建設,投資規模及投資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時,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相繼出臺。可以預見,2009年,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及產業振興計劃將開啟中國新一輪的城市化浪潮。
第六,城市密集區的戰略引擎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以大帶小”的原則,“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長極”。2008年,國務院又先后通過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據悉,2009年國家發改委將抓緊制定成渝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加快報批和實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充分發揮城市密集區在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優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中國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較強的創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強大購買力的消費市場,成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內需、促就業、保增長”的中堅力量,它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引擎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