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中國嫦娥工程月球探測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葉培建在上海舉行的浦東院士科普講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正在對載人登月進行論證。參與論證的科學家認為,二0二五至二0三0年間是載人登月的最佳時間。此外,在二0一七年前,中國將實現月球的采樣返回。 中新社發 張亨偉 攝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十日公布中國二○五○年科技發展路線圖,其中二○五○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明確提出,二○三○年前后,中國實現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二○五○年前后,載人飛行從月球基地飛向更遠的行星,具備載人登火星能力。
這份最新出爐的中國二○五○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稱,空天科學與深空探測能力方面,二○二○年前后,探測器可達火星,二○三○年前后,深空探測器實現高效星際航行和高精度自主導航,可探測木星等火星以遠的行星,二○五○年前后,深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進入宇宙空間?仗旒夹g能力在載人航天方面,載人登月前,在二○二○年前后,突破人在近地軌道空間站長期生存保障技術,建立長期有人逗留的空間站。
對地觀測與綜合信息應用能力方面,二○二○年前后,發展大型綜合對地觀測系統、構建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實現全國組網,二○三○年前后,進一步完善大型綜合對地觀測系統,建成地球系統模擬網絡平臺,實現亞洲聯網,二○五○年前后,地球系統網絡平臺實現全球聯網,開展對地球系統變化與重大災害的模擬、預警預測。
同時,到二○五○年前后,中國還將突破激光超高速通信技術,建立以大型超壓式高空氣球為基礎的平流層高空站,發展新一代平流層飛艇,并開展組網應用,使人們進入空間的方式更加廉價和高效。
中國至二○五○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主要內容有三:科學方面,針對黑洞、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及預報,地外生命探索,實施空間科學衛星和探測計劃;對地觀測與綜合信息應用方面,發展先進的地球系統綜合要素觀測系統,構建數字地球科學平臺與地球系統網絡模擬平臺;空間技術方面,圍繞超高分辨能力、超高精度時空基準、臨近空間飛行、深空超高速與自主航行、空間高速通信、人類空間生存與活動能力等六大方向,突破關鍵和瓶頸技術。(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