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的垮塌事故,悲慘依然持續:死亡人數在攀升,井下救援困難重重,被埋民眾生還希望渺茫。事故原因仍是一個未知數,盡管有媒體陸續披露了當地鐵礦長期“掏山炸石不止”,也有媒體披露了垮塌前有大量預兆但未獲當地政府重視,但在權威、專業、合法的調查結束之前,似乎最明確的情緒表達焦點只有一個——救人、救人!
即使在最深切和虔誠的祈禱之余,有一種憤怒有理由找到宣泄的出口,就是8年前發生于武隆縣的另一場死亡79人的滑坡慘劇。2001年5月1日,重慶市武隆縣縣城發生一起滑坡事故,山體直接將一幢九層樓房摧毀掩埋,造成79人遇難的驚天慘劇。事后中央調查組認定,這起地質災害事故的發生,有地質原因,也有諸多人為因素,并因此查處了當地諸多官員。當時國務院要求,重慶市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隱患,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減少以至避免此類災害事故的發生……
2001年“武隆滑坡事故”發生時地質災害狀況到底有多嚴重?有媒體披露了一個調查:截至2004年底,全縣共有潛在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不穩定的人工高邊坡等地質災害515處,其中崩塌滑坡494處、危巖9處、地面塌陷2處、泥石流6處。此次武隆縣鐵礦鄉垮塌事故發生后,6月6日重慶市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據專業排查,武隆縣各類地質災害有545處,其中滑坡189處,危巖崩滑49處,不穩定斜坡202處。時隔5年的兩組數據顯示:武隆縣的地質災害隱患仍然很多,仍然屬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
與當年中央對地質災害治理提出高要求對應的是,“武隆縣本地沒有地質勘探隊伍,需要從外面請,同時地質勘察的費用也很高。撰寫一個地質勘察報告要花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很多人都會承受不起”。(2001年6月8日《南方周末》)如今呢?在武隆縣的官方網站上,易見的是招商引資、旅游開發,找遍整個網站,幾乎難覓“地質勘探、災害預防”的政務信息。
一個8年前發生了舉國震驚的滑坡災難的山區縣,一個喀斯特地貌奇絕復雜的山區縣,為什么在官方信息發布平臺上看不到太多地質勘察、防災減災的信息?難道8年前的79條人命還不足以警醒后來從政者有足夠的警覺?為什么在很多地質情況復雜的地區,治理的模式往往是耳熟能詳的“招商引資”、“GDP增長”,卻鮮見將精力與財力投入到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治理上?
“武隆垮塌悲劇”與其說是大自然的報復和一場天災,不如說是“武隆治理模式”——“人治不善”導致的惡果,天災難躲但人治可為,每一次災難的背后之所以需要不遺余力地追問“人禍”,就是希望從“人治不善”中找尋短板。
中國幅員遼闊、山地眾多,尤其中西部很多地區山高溝深、地質狀況復雜,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重重,而中西部山區普遍經濟落后、財政匱乏,這就在治理上出現一種可怕的模式:越落后越想促經濟、出政績,越想把有限的財力物力人力投到城市化建設等看得見的“政績”上,越容易欠下地質災害勘察、研究、防災減災的賬,越容易出現各種人為因素下的“自然報復”。這就是“武隆垮塌”昭示的邏輯!(馬九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