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四川省岳池縣裕民鎮陶家溝村2組村民周維芬向鄰居展示今年4月從緬甸傳真回來的緬甸籍抗日遠征軍老兵劉召回的近照。5月30日,在緬甸生活達70多年的9名中國抗日遠征軍踏上了祖國的土地,開始回國探親之旅。其中現年88歲的劉召回是四川省岳池縣裕民鎮陶家溝人,在參加赴緬甸抗日戰爭中,因種種原因流落在緬甸,并在緬甸定居、娶妻生子。70多年來,劉召回一直思念著故土,給家鄉親人寫了若干封信都被退了回來,直到最近才與祖國親人取得聯系。如今,劉召回在故土的親人僅有三弟媳周維芬(66歲)和二姐夫代明進(88歲)還在世。 中新社發 胡佐斌 攝
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九名流落緬甸六十余載的中國遠征軍老兵,五月三十日從他們走出國門的畹町口岸開始,重新踏上離別了六十余載的土地。這些老兵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東、廣東、湖南、江蘇以及河南等地,年齡最小的也已經八十多歲,他們分別居住在緬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圖為,老兵在親友及志愿者的攙扶下走過畹町大橋進入中國境內。 中新社發 保旭 攝
中新社瑞麗六月一日電 題:流落緬甸中國遠征軍老兵余生“最后的光榮”
中新社記者 保旭
初夏的云南瑞麗市多雨濕潤,天氣炎熱。這個位于中國西南邊境的口岸城市,半夜還能聽到路攤邊喝啤酒的人熙熙攘攘的聲音。位于瑞麗的國家級口岸畹町如今是中緬貿易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但在六十余年前中國遠征軍從這里走出國門抗戰。
二戰期間,由于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軍的大本營和物資集散地,幾十萬中國抗日遠征軍也從這里出入國境。此后,由于種種原因,部分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六十多年來,他們回國的愿望日益強烈。五月三十日,九名遠征軍老兵回國探親,他們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東、廣東、湖南、江蘇以及河南等地,年齡最小的逾八十歲,他們分別居住在緬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這些抗戰老兵從走出國門的畹町口岸開始,今天重新踏上離別了六十余載的土地。
在畹町定居多年的遠征軍老兵蔡子斌今年九十六歲。五月三十日他特地起了個大早,由于腿腳不方便,由兒子用輪椅推他來到了畹町橋。他特意將兩塊分別由中央軍委及香港《大公報》頒發的榮譽勛章掛在胸前。因為他要在此迎接當年生死作戰的兄弟。
蔡子斌告訴記者,上世紀初期,自己遠赴新加坡勞工,一九三一年毅然回國成為中國赴緬遠征軍的一員。戰事結束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并沒有返回老家廣州,而是留在中緬邊境的畹町。對于當年的戰況,蔡老人已經記得不清晰了,只有留下“打日本人”、“死了很多人”、“很多老兵不知去向”的記憶。他認為,“當年從這出發,現在還從這回來,這是流落緬甸戰友余生最后的光榮,雖然更多的人已經客死他鄉。”
對于這點,在緬甸做生意的華僑王榮森老人很贊同。他認為,這些老兵初期在緬甸生活十分艱苦,緬甸人認為他們是“侵略者”,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逃兵”,到現在流落在緬甸的老兵也只剩下幾十人。這也是王榮森長期致力于尋找老兵的初衷。他告訴記者,這次組織老兵回國,不管是否探親,但是要讓他們看看祖國的強大,看看當年他們作戰地方的變化,這些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對于這些年事已高的老人,能從當年跨出國門去抗擊日本人的畹町回到中國看看,就已經很心滿意足了。”
很多人可能想從這些老兵的身上探訪出更多關于那場戰爭的記憶。但對于這些耄耋老人,他們早已習慣了把那一場被多數人遺忘的戰事放在心里。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打過日本人,為國家作出過貢獻。但為了證明他們的貢獻,必須還原那一段滇緬抗戰史。今年三月,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中國內地熱播;更多的志愿者探訪老兵,幫助他們“口述歷史”;各類媒體大篇幅的報道相關內容。這些都讓王榮森老人感動在心:“社會開始認可這些老兵了,他們會得到證明的。”
此次回國探親,剛進入中國境內,老兵們就受到了熱情的款待。瑞麗市政協主席巖板在歡迎晚宴上對老兵們感慨地說,“六十七年前,日軍給祖國邊疆人民帶來了深重的傷害,邊疆人民經歷了血腥災難。你們和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捍衛了祖國的安全,換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發展,而你們卻流落他鄉為異客,飽嘗了游子的辛酸和與祖國親人割舍的痛苦。邊疆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是因為有你們的付出,歷史將不會忘記你們,祖國和人民也都將不會忘記你們。”
王森榮老人向記者透露,他們還在籌備一個中國遠征軍聯誼會,無論身在何處的老兵,通過聯誼會組織,讓這些老兵再聚首,“為了證明一些東西,更為了懷念一些事情。”(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