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因三鹿奶粉事件被中央紀委監察部處以記大過處分的三鹿事件重要責任人、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原副司長鮑俊凱已出任安徽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打開安徽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網站,人們會發現,在領導信息一欄赫然顯示:局長、黨組書記鮑俊凱。鮑俊凱的行政級別也從副廳級升為正廳級。聯想起諸多曾被問責的官員紛紛易地為官,人們在問:問責制到底怎么了?
被問責者先后復出招來熱議
不但鮑俊凱異地復職,因三鹿事件而被記過的河北省農業廳原廳長劉大群也早在今年1月份被選為邢臺市市長。此前更有媒體報道,因對貴州甕安“6·28”群體性事件處置不當而被撤職的原甕安縣委書記王勤也已悄然“復出”,調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財政局任副局長;因“黑磚窯事件”被撤職的臨汾市洪洞縣原副縣長王振俊,已復出并擔任該縣縣長助理一職。
從王振俊、王勤到劉大群、鮑俊凱,他們在各種具有廣泛影響的事件中負有不同責任,而被高調問責的官員在悄然之間紛紛復出,使公眾對“問責制”的嚴肅性產生疑惑。更有學者質疑,問責制就是讓“帶病官員”休個短假,待時機成熟便重新“安排”甚至升遷。
問責制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那些被問責的官員會在問責后短時間內紛紛復出?問責制到底有沒有漏洞?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毛壽龍、中國社科院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和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贠杰。
毛壽龍:政府行為與群眾認知之間存在錯位
公眾對問責制存在質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問責的標準和程序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的地方,政府的標準和群眾的標準之間存在錯位,政府的問責和群眾的期望之間存在錯位。
由于信息不完全公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原因、理由和程序,公眾均一無所知!稗Z隆隆”被問責,“靜悄悄”重新上崗,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導致群眾大惑不解。事實上,許多地方在人事任免之前都要進行公示的,但只是在內部公示,普通群眾是看不到的。在大多數群眾看來,官員被免職就是罷官,永不錄用。其實,這是由于部分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制度還不熟悉造成的。實際上,免職在制度上的意思只是免去現在所擔任的職務。
造成群眾對問責制不理解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政府所做的遠遠沒有達到老百姓的期望,有關部門的運作和老百姓的期望相差較遠。
周漢華:問責應區分政治與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的問責制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亟待改進。官員被免職或者引咎辭職大都是因為對重大事故負有某些責任。但是,問責所問的到底是什么責任?是政治責任還是法律責任?問責的效果怎么樣等等問題都還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缺乏規范性。因此,被問責的官員復出時就難免遭到公眾的質疑。
現行的問責制在問責的主體、問責的范圍、問責的條件、問責的程序以及問責的后果等等方面都還沒有給出明確界定,問責所問的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邊界尚不清晰。
對官員進行問責涉及認定法律責任還是政治責任的問題。目前的公務員法、《黨政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官員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明確規定,但是缺乏對官員政治責任的認定。這恰恰給部分被問責的官員復出提供了打“擦邊球”的機會。質檢總局有關鮑俊凱異地升遷的表態,在法律層面上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但是官員之所以被問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他們有關的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后果,需要從政治倫理的角度追加他們的責任。如果是對政治責任問責,那么質檢總局提供的依據就是錯位的。
對官員政治責任的要求與法律責任的要求是不同的。被問責官員承擔法律責任只是問責制中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強調法律責任、忽視政治責任的問責,這將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贠杰:不要讓問責制變成平息民憤、取悅輿論的表演
當前,行政問責中有許多問題還沒能夠很好解決,導致行政問責制在實施過程中步履蹣跚。權責不清是問責制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問責主體缺位。政府官員經過授權才擁有公共權力,其責任對象應是人民群眾,官員問責的主體也應是人民群眾。按照憲法的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同級最高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要對人大負責,人大代表有憲政權威上的質詢權。遺憾的是,不少地方人大的監督權力還有待加強。目前,官員問責主要還是局限于行政部門內部的上下級之間。
其二,問責制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流于形式。官員問責制,是一種對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和后果追究責任的制度。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門把行政問責制形式化,簡單化了。在這個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任何部門都無法忽視輿論監督的力量,各級政府部門都非常注重自己在群眾中的公共形象,生怕被媒體和輿論抓住把柄。這就導致問責制的實施更多地取決于媒體與社會的關注程度,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大小。哪個事件引起輿論強烈關注,有關部門就會啟動問責制,對負有責任的官員進行處理,給輿論和社會一個交代。哪個事件沒有引起輿論的關注,即使犯了很大的錯誤,相關責任人大多也不會受到行政問責。政府部門在行使權力的時候的確應該吸納群眾的意見和重視輿論監督,但是如果問責制被當作敷衍輿論和群眾的工具,那么其作用會大打折扣。
其三,行政問責的監督機制不完善。首先,在問責過程中監督不到位。由于尚未形成程序性問責,在問責過程中,誰來監督、監督什么、如何監督就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這方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次,問責后的監督也存在缺失,問責后的監督包括問責的效果如何、公眾有何反應。但就目前而言,這方面的監督還不夠健全,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其四,有關問責制的法律還很不健全。因為在問責制問題上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所以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關于行政問責的法律。問責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的相關規定。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制定一部行政問責法,規范問責主體及權力,規范問責客體及職責,規定問責事由,厘定問責標準,規定問責程序,主要包括責任的認定程序、問責的啟動程序、問責的回應程序等,做到問責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只有制定一部全國統一的行政問責法,才能擺脫現有問責模式的缺陷。(金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