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成都理工大學曾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兩次邀請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負責人武書連來校作講座,隨后兩次給武書連方面匯款數萬元。此后,該校在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名次上升,從2004年的116名上升至2007年的92名,此后又逐漸下降至2009年的103名。
今天,大學排行榜像流行樂排行榜一樣,也產生了娛樂化傾向,某些大學為了擴大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寧愿相信榜單力量,通過各種學術炒作、暗箱操作、學術腐敗和排行榜力量制造不平凡的宣傳效果。這就是大學排行榜的物化現象。據統計,1987年至2000年間,中國共有13個單位發布了30多個大學排行榜;資料顯示,全國已有近20家機構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做出了約100個大學排行榜。大學排行榜如此“井噴”,與利潤回報關系密切。
排行榜畢竟只是一種虛無靠不住的宣傳杠桿。將藝術前途寄托在排行榜上的音樂,可能暫時上榜者、靠前者,只要自身藝術質量不夠高,熱鬧一陣就會銷聲匿跡。而和經濟聯姻過多的大學排行榜,成了“捐資榜”、“腐敗榜”和“黑心榜”,誰能保證不會成為“上榜音樂”的后塵呢?如果自身缺乏較高的學術積淀、雄厚的辦學實力以及不為外界所動的學術淡定和從容信仰,而更多關注與排行榜的位次,迎合各種排行榜標準,在光怪陸離的浮名中徘徊留戀,辦學質量恐怕不會高。歸根到底,大學排行榜的橫空出世與大學辦學思想的市場化和沽名釣譽關系密切。“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大學排行榜的物化和形象不良,與大學的負面推動不無關系。
特別是有些“雞肋大學”,水平不高,半瓶子晃蕩;熱衷走穴,賺自己的腰包;瘋狂擴招,集團化經營;弄虛作假、急功近利、瘋狂豪奪、造假成風。如果沒有排行榜為它們涂脂抹粉,恐怕難以得到公眾信任。就如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批評的:“‘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字里的‘一流大學’。自己得到了‘金字招牌’,卻將排行榜自身具備的良性導向力給削減了,這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
著名科學家王選說:“一個科學家如果經常在電視上出現,那么他的科學生命也就結束了。”過多的市場活動和喧鬧會干擾科學精神。如果一所大學過多關心排行榜,其獨立從容、自信凜然的大學精神也會被市場化收買,呈現曇花一現的“虛偽繁榮”。
行文至此,想到了天津大學拒絕“物化排行榜”的做法。天津大學校長龔克透露,曾有一家大學排行榜的制作機構找上門來索要“贊助”,遭到學校拒絕。南開大學新聞發言人吳志成教授也說,學校接到過不少類似的來電及傳真,明示或暗示校方可以用“贊助”等方式換取大學排位的上升,但學校一概回絕。這種獨立自主的教育清醒才是教育最需要的,也是一種教育傲骨。
難以獨善其身、泛濫成災的大學排行榜,因為丟掉了權威性、公正性,應受到淘汰。讓大學歸大學,排行榜歸排行榜,遠比娛樂化炒作更值得令人敬仰和信服!(雷振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