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在自家的彩色木屋外,收拾著家什。
見我們來訪,她的臉上潤出霞光,輕輕地笑,宛若村前靜靜流淌的湔江水。
“屋里坐坐。”小吳高興地引我們走進了她家的兩層小木屋,“正收拾著呢,有點亂。”
進門是客廳,墻和地面是柚紅色的木板,正散發著木頭的天然香味;廚房的灶臺上接著沼氣管子,建在屋后的沼氣池尚未完工;拾著客廳右側的樓梯上去,三間臥室同樣是柚紅色的木板墻地,同樣散發著木頭香。
“180平米的房子,總共花了12萬。”小吳倚著木門說,“是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我們自建的。”和她家相鄰,同樣的兩層小木屋約有十幾棟,傍山里外兩排。紅色的屋頂、雕花的窗戶,透著濃郁的川西風情。
這個村叫太子村,屬彭州市小漁洞鎮,地處龍門山旅游通道沿線、湔江河谷之間,地勢開闊、平坦,曾經是城里人避暑休閑的去處。去年地震時,我們途經這里,幾乎面目全非,到處是碎磚、碎石、橫七豎八的農家樂招牌和黑色的木頭。
“重建的時候,我們考慮產業要和原來的吻合,選址要安全,房子要結實,造價還不能太高。”四川省科技廳農村處處長吳勇掰著手指,“53套近7000平方米的低成本抗震住房,科技部門承載著說不清的壓力。”
臨山而建成不成?如何做到成本又低又抗震?山坡上全是樹林,如何防火?一個個問題,拋向政府和專家。“記不清專家們來過多少趟了,反正老來。”小吳說。
起初,科技廳征集了幾十套方案,最后傾向低成本的木結構住房。這樣一則保留了原來的風貌,二則原來震塌房屋的廢料可以再用,三則這里本來就產木材,就地取料,省時省力省錢。
“方案好不容易定下來了,但村民接受起來更不容易。一開始,全村只有兩戶大著膽子同意采用專家的設計。”同行的彭州市科技局局長何江玲說,“這是惱也惱不得的。”
未曾想,等這兩戶的房子快蓋起來了,其他村民的心也動了,一下子有53戶跑去找“政府”,表示也要蓋這樣的房子。
作為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災后重建科技試點,太子村的“川西民居木結構抗震房示范工程”,通過使用地震廢墟材料、生態環保的鄉土材料和價廉物美的現代工業材料,有效降低資源消耗和建設成本,每平方米造價僅為700元,并且相當結實。
“開始聽專家說700元,連我也有點兒半信半疑。”吳勇說:“現在一算,還真差不多。”
為修建木屋,太子村采取了互相換工、互相幫忙的方式,既增進感情,又節省人工。
“搞鄉村酒店或農家樂,一定會火一把的。”對于未來,小吳同四周的鄰居一樣,滿懷著信心。
“冷水魚不是搞起來了嘛。”吳勇插話,“地震前,小魚洞冷水魚莊超過50家,但零星分散。地震后,根據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小魚洞準備把‘冷水魚莊’集中起來,打造特色美食長廊,而現代觀光農業園、反季節竹筍等產業也正在醞釀。”
踩在小吳二樓的木質地板上,目光穿過彭白路,直到無垠的平壩。在那里,一片200畝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再遠些的地方,小魚洞大橋遺址的百十米之外,一座由福建援建的新橋眼看就要合龍,“5·12”通車。(韓義雷 張顯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