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十年前參加閱兵,就以為這些裝備、表演都是軍事秘密”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鄧媛發自北京 越臨近海,李杰的心情越發地雀躍起來。他一路快走著,追著風中“那點咸咸的味道”,等登上軍艦,眼前一望無際時,他竟感到一點小小的眩暈。
“那天能見度不是很好,海上有輕霧。”十多年后,李杰回憶道。
1995年10月19日,他作為海軍某研究部門的一名代表,親臨了在黃海海域舉行的一場盛大閱兵禮。那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海上閱兵式,也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裝備最集中的海上閱兵活動”。李杰現在想起它,“還能感受到當時激動的心情”。
難忘旗語“祖國萬歲”
他是和同事一起登上觀看閱兵式的指揮艦的。“那軍艦很長、很大,估摸有好幾千噸重。”李杰站在軍艦的左舷后部,最前方的嘉賓席位上,坐著時任中國軍委主席的江澤民。他墊了墊腳,“還是看不到江主席,人太多了”。除了攢動的人頭,李杰還能看到的就是頂上桅桿系著的國旗和軍旗迎風招展。百米開外,似被一層輕紗籠罩著的海軍裝備則安靜地候在海面上,排列整齊有序。
閱兵開始了!李杰看到疾馳而來的112“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威武雄壯,浪花就在它腳下大朵大朵地摒開。“我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這么壯觀的場景。”等這艘艦艇開近了,身著上白下藍制服的水兵前,一位旗語兵歡快地打出了一個令全場興奮的旗語:“祖國萬歲。”“嘩啦”一下,李杰激動得心都快到嗓子眼了。
而之后,最令李杰難忘的場景是海、空裝備的立體式表演。“海面上駛著艦艇,它們的外圍,核潛艇、常規動力潛艇也嵌在水中同步前行,天空中還飛著水上飛機,就從我們面前掠過。那組畫面非常美。”
“當時以為是軍事秘密”
李杰印象最深刻的水上飛機是我國國產的第一代水上飛機——“水轟五”。“其實,當時閱兵舉行的時間并非建軍節或任何紀念節日。”李杰說,“建國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海軍很多裝備購自國外。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的諸多裝備才是自主研制的。因此,基于這一背景,我國舉辦了這場大型的閱兵式。而我,則有幸親眼目睹了當時海上裝備種類最全、數量最多的表演。”
據李杰回憶,閱兵式共持續了四五十分鐘。臨到結束時,人群還聚集在指揮艦上,目光中都流露出一絲不舍。
但李杰和同事并沒有相互交流觀看的感受,盡管他們“激動的心情一直保持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就以為這些裝備、表演都是軍事秘密。”李杰坦言,他告訴孩子,自己“去青島出差幾日”,而回京后也沒對家人描述過一句關于閱兵的情形。
“哪像現在啊,外國記者到處都是。當時現場國內記者都很少的。”李杰笑道。
中國海軍走向國際舞臺
的確,從今溯往,中國海軍建設60余載至今,四次閱兵式記錄下不斷開放的海軍面貌。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海上閱兵是在1957年建軍節時。那一天,海上閱兵是慶祝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的活動之一,《人民日報》對其的報道散落在各地歡慶建軍節的各類慶祝中。只有解放軍畫報社記者的一張照片,留下了周恩來總理當時站立艦頭,檢閱海軍部隊的珍貴圖像。
而在第二次、即1995年的閱兵禮舉行的10年后,中國迎來第三次海上閱兵式——2005年中俄聯合軍演。10年光景,中國海上閱兵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是中國第一次開展的國際性海上閱兵,與中俄陸軍軍演交織在一起。
濟南軍區的一位年輕士官、某新型坦克一級駕駛員游建濤在閱兵前告訴《人民日報》記者:“我問為什么選我?師政委說,誰素質過硬,我們就選誰。本來自己還有些緊張,但在俄羅斯朋友的幽默、隨和下,我就放松了。”這場“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獲得了巨大成功。有外媒稱,中國軍隊開始以更開放、自信的姿態告訴世界,這是一支真正的和平之師。
當下,第四次海上閱兵正在青島轟轟烈烈地舉行,李杰說,他現在最關注的是韓國技術最先進的“獨島”號兩棲登陸艦。4月23日,他將和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閱兵式。而在這位軍事研究專家眼中,海上閱兵現在已發揮著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角色。“它已經成為展現國家海上實力、增進彼此間軍事交流、加強各國民眾友誼的重要方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