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周六,清明節前的雙休日,“2009年公祭海葬典禮”在地處上海奉賢區的濱海古園舉行,海葬者家屬在此悼念長眠深海的已故親人。上海著名笛子表演家許國屏率領百位笛手吹奏“大海啊故鄉”等曲目,寄托人們的哀思,場面觸人心弦。 中新社發 周濱 攝
3月28日,地處上海奉賢的濱海古園內鼓聲震蕩,鐘聲低沉,海葬者家屬在此緬懷長眠東海之濱的已故親人。上海自一九九一年開始舉行骨灰撒海儀式,在長江入?诘娜f里洪波中,現在已長眠有一萬七千余名海葬者。 中新社發 周濱 攝
中新社上海三月二十八日電 (鄭瑩瑩 劉淇)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首個為海葬者設定的公祭日,地處上海奉賢的濱海古園內,鼓聲震蕩,鐘聲低沉,千名海葬者家屬在此靜立默哀、追思長眠深海的已故親人。
上海自一九九一年開始有了骨灰撒海儀式,在長江入?诘娜f里洪波中,長眠著一萬七千余名海葬者,其中包括中國一代文豪巴金和佛學泰斗趙樸初。
“長歌當哭,九天同悲,永志心間,情寄滄海!”上午十時許,主祭人飽含深情誦讀著祭文,全體在場公祭人員向海葬者報以三鞠躬禮。隨后,一曲“大海啊故鄉”悠然飄起,百名中老年笛手合奏“音樂告祭”,七十古稀之齡的李阿婆輕取玉笛,在唇邊輕譜哀思樂譜,告慰長眠東海的亡靈。
腿腳殘疾的趙阿姨在姐姐的扶持下,顫顫巍巍地將一束黃色康乃馨獻上祭臺!跋M业母赣H能在深海安眠!彼f。
濱海古園的另一側,四十歲的龔女士拾階而上,來到海葬紀念樓三樓,探望去世不久的好友。極目眺望巨大蒼穹之下的東海之濱,龔女士已然淚眼婆娑,“最后一次見她是在杭州西子湖邊,如今海邊再見,卻已無處話凄涼!
漫步濱海古園內,一九九八年耗資一百多萬元人民幣興建的海葬紀念樓和海葬紀念碑,已然成為海葬者家屬寄托哀思的必經之處。清明時節,絡繹不絕的海葬者家屬從家中趕來,在此遙望碧波,緬懷親人,輕輕撫摸著刻在紀念碑上的名字——這他(她)在喧囂塵世曾有的化名。
“何必墳丘埋骨灰,我自寂然歸大海。”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選擇將一頃碧波視作人生的“終點站”。權威統計顯示,自一九九一年以來,上海共舉行了骨灰撒海一百二十五次,一萬七千三百二十七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這種不占地、環保的安葬方式正逐步被此間市民接受,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開始破除傳統“入土為安”的舊觀念,每年海葬者人數增加速度達百分之十左右。海葬者家屬彭阿姨表示,骨灰撒入大海,情意仍留人間。(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