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特大殺人案兇犯熊振林上訴,謀求獲得‘國慶60周年大赦’”,引發輿論對我國赦免制度的關注。新中國刑法學的重要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銘暄日前建議:中央在國慶60年之際實行特赦。高銘暄并非針對“熊振林案件”而言,他指出,特赦制度本為憲法所規定,與打擊犯罪并不相悖。(《長江日報》2月18日)
基于特赦制度在構建社會包容與和諧方面的功效,早在2007年年底,中國社科院刑法專家劉仁文就撰文建議,在2008年對部分確已悔改的犯罪分子實行一次特赦。遺憾的是,這一建議當時并未得到有關部門的回應。如今,全國“兩會”在即,著名法學家重提這一建議,筆者以為恰逢其時、應該認真對待。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特赦的決定權在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權則由國家主席行使。如果出于對社會上不同意見的擔心,不妨在全國兩會期間,將國慶特赦這一建議交由代表和委員們議一議,以民主的正當程序作出決策。
在歷史長河中,對犯罪的懲處與感化,向來相輔相成。即便是在以嚴酷刑罰著稱的封建社會,帝王也不忘援引赦免特例以標榜“仁德”。進入近現代社會,在刑罰擺脫血親復仇而步入人道化歷程后,各國都在憲法、刑法甚至專門的赦免法中對赦免予以規定,以作為免除或減輕罪犯的罪責和刑罰的一種刑事政策,并在實踐中用來平衡、調節日益激化的社會關系。
新中國在首部憲法中確立了大赦和特赦。然而在實踐中,我國只實行了特赦,除第一次特赦對象有部分普通刑事罪犯外,其余6次均為戰爭罪犯。到1982年,現行憲法出臺時在第67條和第80條則只規定了特赦制度,但實際上從1975年開始,我國的特赦制度就長期處于休眠狀態。
作為一項重要法律制度,特赦之所以超出一般刑事司法程序而表現為憲法的特別程序,乃在于其突破了“有罪必究”的法治常理。這一程序一般是國家或基于人道主義,或基于國家重大利益,或基于政治考慮,或基于外交關系等特殊需要,而依法作出的政治性決定。它往往可以在法治框架內,以人道主義方式彌補剛性律法的不足,緩和日益積壓的重刑主義氣氛,甚至可以有效調節國家的政治氣候,解決國家治理上的一些難題。例如,2006年8月15日,韓國總統盧武鉉頒布特赦令,赦免了142名罪犯。同年,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簽署特赦令,決定于9月2日國慶日特赦5352名囚犯,其中2人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罪,105人是利用職權從事經濟犯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發生了急劇變遷,各種矛盾和問題也積攢在一起,刑事犯罪居高不下。適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重新激活憲法上的特赦制度,不但可以在法治范圍內彰顯人道主義,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撫罪犯心靈和消弭社會仇恨,有效彌補“嚴打”刑事政策之不足,對于重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緩和各種社會矛盾大有裨益。
當然,特赦針對的應當是確已真心悔改的犯罪分子,如何認定其悔罪的主觀意志是一項復雜工作。為此,不少國家專門制定特赦法。我國三十多年來已懸擱這一憲法程序,相關制度規范長期處于空白,所以,要實施特赦,在考慮必要性的同時,還需及早做好充分的制度準備,確保特赦實施本身的正義性。(傅達林)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