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智庫進入中國
新年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經一年調查發布了《2008年全球智庫報告》。該報告按照自己的評判標準認為目前全球共有5465家智庫。從地區看,北美和西歐有3080家,占比56.35%,亞洲只有653家,占比11.95 %;從國別看,美國以1777家最多,其次是英國的283家和德國的186家。印度擁有121家智庫,為亞洲最多,日本其次,為105家。中國大陸被認可的智庫僅有74家。
這份報告以六點解釋了智庫快速發展的原因:信息革命,政府對信息壟斷的瓦解,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和技術化,政府規模和政府官員的信心危機,全球化和國家或非國家行為的增多,及時精確信息和“正確時間用正確方式行事”的需求。這些分析事實上也很好地解釋了中國智庫迅速發展的原因。
正如二戰后美國科技革命和經濟空前繁榮,以及日本上世紀6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遇到國內外各種矛盾和挑戰,刺激了上述兩國智庫機構的迅猛發展,中國現代智庫的真正開端也發軔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面對千方百計重振經濟、打開國門吸收先進經驗和推行經濟社會改革的迫切需要,國家決策層深刻認識到了決策咨詢的戰略意義。
采訪中,一位原國家計委高級顧問告訴《瞭望》新聞周刊,“這種認識最初還是來自教訓!逼渲,對當時國家決策層影響最深刻的事件之一就是寶鋼工程項目的最初決策。這一原有決策在選址、地基處理、設備引進以及經營方針等方面暴露出嚴重失誤。
此事發生后,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在經濟改革和決策中開始高度重視政策咨詢和相關機構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制訂很多改革方案,需要大量的政策智囊和分析研究者,諸如“智囊團”、“思想庫”、“頭腦公司”、“腦庫” 、“思想工廠”和“顧問機構”的概念和思路紛紛從發達國家介紹進來。
接受采訪的一位資深智庫專家向《瞭望》新聞周刊回憶說,當時中央在各部門搜集人才,開始不定期地到中南海去討論研究,后來通過借調逐漸集聚在一起形成了研究機構,并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第一批初具現代智庫意義的政策咨詢機構。
與此同時,1983年,介紹信息革命的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文版問世,譯介西方現代思潮特別是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的《走向未來叢書》出版。這一本譯著和一套叢書將“知識就是力量”的智庫思想大范圍地傳播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
由此,就在上世紀80年代開放中國對現代智庫初識階段,迎來了中國智庫發展的第一波“活躍期”:一方面,百廢待興之下,大量的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策部門甚至中南海參與決策制定和咨詢,推動了現代智庫在官方層面的形成,比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其中一部分優秀人士又抱著創建獨立思想庫的熱情,從國家政策研究部門走出來,“下海”組建了中國第一批民間智庫;而且體制內外也聯手互動,比如1989年2月,由馬洪、李灝、陳錦華、蔣一葦、高尚全等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和企業家自愿聯合發起成立的綜合開發研究院。
對此,有民間智庫研究者對《瞭望》新聞周刊解讀說,“智庫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和需要,它不是幾個人,而是一個群體,與國家發展、改革內容與階段密不可分,更與其自身發展規律分不開。”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