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百姓對“旅游”一詞完全陌生。逢年過節,人們安心守在家中。最先在中國觀光旅游的是外國人,當時的接待全由各省外辦負責。
1985年,國內各城市相繼開始發展旅游業。1999年,中國出現“黃金周”,旅游開始火爆,逢年過節,出門、出城、出國觀光,儼然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2007年12月,國務院下發通知,取消五一“黃金周”,此后,《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出臺,在游山玩水的同時,還可以拿到薪水。
“大鼻子”來咱家
董永強記憶中的旅游是從兵馬俑的發現開始的。
54歲的董永強是陜西省第一代導游,他所在的西安是中國最早開展旅游業的城市之一。
那是1974年,當時中國正掀起農業學大寨運動,為了解決缺水問題,陜西臨潼縣成立了打井辦公室。那年3月29日,在井下挖土的村民發現了一些看起來像頭顱的碎片,接下來又發現了許多殘肢斷臂,拼湊起來近乎人的身形。
后經考古學家鑒定,確定為兩千多年前的秦代陶俑。兵馬俑一經發現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國家文物局隨即派出考古、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考察,并決定由陜西省組織考古隊進行發掘。
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兵馬俑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
兵馬俑就這樣將西安變成了一個旅游城市。
隨著1號坑、2號坑的挖掘,秦朝軍陣、銅車馬等相繼出土,兵馬俑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快引來了外國游客。
也是在1978年,陜西省成立了旅游局,開始發展旅游業,大學剛畢業的董永強分配至陜西省外辦旅游組,負責接待改革開放后首批來華游客,那時兵馬俑的外圍只有兩個小平房,住著一些挖掘和看護的工作人員,也只對外賓開放。
一次帶團,董永強為外國游客講解了陶俑的發現、制作以及兩千年前統治者秦始皇的故事。老外們聽得很入神,時不時向董永強豎起大拇指,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
就在董永強一行幾人準備離開兵馬俑時,臨潼縣幾個調皮的孩子忽然圍了上來,嘴里不停地唱著:“大鼻子、大鼻子、洋鬼子……”
董永強回憶,最開始老百姓對“旅游”很陌生,只是覺得西安城里的外國人忽然多起來,很多結伴而行。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在街上走,拿著相機在祖輩們留下的東西前咔嚓、咔嚓拍照。
每次見到體態特征各異的老外,老百姓們總是在不遠處觀望,那次不知哪家的調皮鬼竟然圍著老外唱起童謠,“當時的場面有一點突然,外賓們因為聽不懂漢語不停地問我,‘董,快翻譯一下,什么意思?’”聽了董永強的解釋后,外國游客明白了孩子們的用意,不但沒有生氣,反而一邊用手摸著自己的鼻子,一邊跟著稚嫩的童音咿呀地學起漢語。
旅游拉動經濟
現任陜西省旅游局法規處處長趙正寧清楚地記得,1979年10月1日,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放。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親自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陜西憑借兵馬俑出名,游客最多時,陜西省當年的副省長孫達人親自坐鎮機場指揮調配飛機,一天當中有10趟北京飛達西安的航班,有8個航班由西安飛往桂林,即便這樣仍舊解決不了問題,游客最多時,必須調動軍用飛機支援。
一晃快30年過去了,如今的機場早已變了模樣。1987年8月,陜西咸陽機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9月啟用,成為西北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站樓,居中國第四大空中交通樞紐。
旅游悅己,同時帶動經濟。董永強逐漸注意到,隨游客數量增加,兵馬俑等景區周邊逐漸開始增加一些兜售紀念品的商販,微縮后的人俑、馬俑被很多游客帶走做紀念品,華清池內花幾分錢就可以用溫泉水洗手。
1985年,董永強一個月掙20元,剛滿足家用,那時中國老百姓的收入基本保持在這個水平,董永強周圍的人很少有閑錢用來旅游,而在一些外國游客眼里,中國消費低,東西便宜,到這里旅游可以盡情購物。
來陜西旅游的人越多,老百姓的好奇心反而小了,馬路上不再有為看“洋人”止步不前的行人,景區周邊多了與老外討價還價的商販。原本老實的農民開始從洋人手里賺到錢了。
1981年1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西安日益成為具有歷史特色的世界游覽勝地。1981年1月至11月前來游覽,參觀的外國游客、華僑、港、澳、臺同胞達5.77萬人,接待國內參觀人數達1000萬人次。旅游外匯總收入2290萬元。
趙正寧解釋,我們國家的旅游與國外不同,先開展國外游后開展本國游,國內最先發展旅游的城市依托各自特點吸引外國游客,如陜西兵馬俑,北京長城、故宮、頤和園,桂林山水等。很大一部分外國游客的旅游路線先到北京游故宮、登長城,然后乘飛機去西安看兵馬俑,最后游覽桂林山水。
1980年,來華外賓主要集中在中國七大熱點地區,北京、西安、上海、桂林、昆明、重慶、新疆。截至1985年,西安一直位居熱點城市第二名,僅次于首都。
1985年以后,國內各城市看好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繼開展旅游業。
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2007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16.10億人次,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10,957億元人民幣。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此一游
改革開放初期,外地游客來到西安最常住的地方是人民大廈,還有一些旅游局、旅行社指定的招待所,小型的旅游團安排起來比較順利,一遇到大型旅游團董永強就會犯難。因為賓館太少,游客多的時候一個團被分別安排在兩家招待所,吃飯只能在旅游局指定的涉外飯店。
為了解決游客多、旅店少的問題,陜西省開始加快修建賓館,西安賓館、唐城賓館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發展起來的賓館。
1984年,董永強擔任國旅陜西分社導游,那一年百姓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但當時除了公園沒有什么玩的地方,興慶宮公園作為當時西安市最大的游樂場所每到假日都爆滿。
經常是一家人騎著自行車過去玩,門票一個人5分錢,1.2米以下兒童免票,園內一根冰棍5分錢、冰峰牌汽水0.12元一瓶,還要交1毛錢押金,另外存車需要2分錢。
那時,背個軍用綠帆布書包,里面帶上蒸好的饅頭,或者用鋁飯盒帶米飯炒菜就出發了。“劃一次船要0.25元,這在當年是很奢侈的事,一家人玩一趟花銷在2塊錢之內。”董永強說,只有到了冬天,大家逛公園的熱情才會降下來。
1991年,董永強來到中國康輝旅行社西安分社工作,依舊沒有離開翻譯導游這個老本行,這一年,陜西歷史博物館開館,可供游覽的場所又多了一處。旅行社里接收的國內游客悄悄多了起來。來自北京、上海一些操著外地口音的游客,常常出現在兵馬俑。
此前,只有那些夫妻兩地分居,或者父母在外地的人,才有“探親假”,只有那時才能休息、旅游,玩一趟下來少說也要花費幾百元。董永強說,“要是誰家在香港、澳門有親戚能過去探親,那絕對會羨慕死人。”
后來單位里多了做銷售的員工,經常需要出差,順便會游覽目的地城市。還有一些效益好的單位組織員工旅游,從郊游開始,接著到一些名勝古跡游覽,北京、桂林、上海、西安、杭州這些以旅游聞名的城市是當年出差的熱門地區。
這些相對發達的城市,旅游開展時間長,觀光、交通、住宿都相對成熟,另外景區的名氣大,很多老百姓沒有親眼見過故宮、長城、兵馬俑、西湖,渴望親自游覽。
1991年,家住內蒙古的銷售員李素蘭第一次因公出差來到北京。懷著激動的心情走出火車站,接著就被眼前人頭涌動的熱鬧景象震住了,33歲的李素蘭雖然是帶著任務到這里,面對這座熱點旅游城市仍舊選擇擠出兩天時間游覽。
李素蘭拿著出差前在鄰居家借來的傻瓜相機不停拍照,生怕錯過哪個經典的畫面,現在看來每張照片都有個相似的地方,就是在火車站、景區大門留影,很有“到此一游的味道”。
李素蘭說:“那會兒第一次出去玩,時間太緊,雖然就兩天,但能叫上名字的地方都去看一下,就算是走馬觀花也要看一遍。”
出境游增多
1993年一部名為《古今大戰秦俑情》的電影熱播,影片再次給秦始皇兵馬俑增加一絲魅力,誘惑著很多人親自去探尋。
就在這一年,董永強被派往委內瑞拉大使館工作,擔任二秘,工作期間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游覽外國,異域的景致讓這位資深導游欣喜。
與董永強相同,這一階段大部分出國的游客是在商務出行的基礎上展開的,并沒有實質意義的出境旅游,首批商務出國的人士成了最早出境游的受益者。
我國最早的出境游從1983年港澳游開始,1997年之前商務出境人數較多,1997年后中國先后開放了東南亞、日韓、歐洲等目的地國家。
國旅總社市場部總監林康告訴記者,近幾年來自由行游客數量不斷增加,這與社會發展有關,25-40歲的游客中,外語能力越來越強,很多人開始選擇自費出境游,一次旅游花一兩萬元很正常,大家對于旅游產品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同時刺激了旅行社開發新線路。
30年的從業經驗,董永強深刻地體會到,近年來,深度游、自助游、驢友等詞語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旅游不再拘泥于跟著導游逛商場、買東西,“玩”的味道更重了,滑雪、攀巖、漂流、沖浪統統融入生活,只要有時間、有經濟條件就能瀟灑地玩一趟,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的玩法。
林康說,2007年是國旅出境游營業額最高的一年,這與國家市場環境密切相關,這一年全國金融市場大豐收,老百姓手里有錢了,旅游的人也就多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1994年,我國國內游人均花費為195元;2006年國內游人均花費上升至447元;199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元;200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萬元。從這組簡單的數字不難看出,旅游的花費與人均生產總值成正比例關系變化。
黃金周之變
1995年,國家調整假期制度,把單休日改成雙休日,無形中增加了52個假日,這時候老百姓有了足夠的休閑時間。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確定每年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形成了每年3個連續7天的長假。
由于長假在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消費熱潮給國民經濟帶來的顯著提升,被人們稱為“黃金周”。這一年開始,休假的總天數增至114天。
2000年,董永強回到了中國康輝西安旅行社工作,這時的他擔任總經理。雖然承擔公司的管理工作,但每年五一、十一黃金周時,董永強仍然親自帶團。“黃金周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別人放假休閑,我們要全副武裝上陣,不光是我這個總經理,很多退休老員工都被叫回來幫忙。游客多,行程緊,每個環節都要操心。”
節假日出游的人多了,游客的年齡層次也開始發生變化,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出現在旅游隊伍中。
董永強半開玩笑地說:“也許是我上歲數了,每次帶團能見到很多年輕的面孔,三五個結伴跟在旅行團后面,免費偷聽導游的講解,全都充滿活力,讓人羨慕。”
隨著時間遞進,“黃金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露,比如某些景點不堪重負,一到黃金周鐵路交通擁堵不堪,越來越多的游客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質量上。
“上山看人臀,下山看人頭,行走穿人縫,觀景找人空,照相凈和陌生人群合影。”這句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黃金周的旅游質量。
“黃金周”需要調整,2007年1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恢復五一休息一天,中秋、端午、清明節為法定假日。
方案一經公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反響,褒貶不一。但是專家認為,假期制度的調整是按照國情發展而改變的。另外,實現帶薪休假也會對法定假日實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副院長鄒統纖認為,消費作為衡量社會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標志,既與社會群體收入水平息息相關,也與民眾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時間充裕與否密不可分。
通過給予充足的休息時間,刺激中國老百姓經濟思維從簡單的“積累型”向“積累—消費型”轉變。“黃金周”制度不但是經濟發展觀念上的一次變革,它改善了人們的休假狀況,更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休假觀念,其社會效益并不遜于經濟效益,從這個層面來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對于老百姓而言,“黃金周”的調整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旅游格局,一些長線游多多少少會受到限制,但是也刺激了短線游更完善,帶動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前兩次假期制度的調整相隔8年,這期間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蜿蜒道路。對于黃金周的調整鄒統纖認為,合理的調整休假制度將帶動旅游發展,推動國家經濟。(本報記者牛穎惠)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