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對成都影響”研究結題,專家預測晚期強余震不會對成都造成破壞
“汶川地震對成都影響”課題研究日前結題。成都市防震減災局官員和專家昨天稱,汶川地震屬“主震-余震”型,龍門山斷裂帶復發8級地震的周期在千年以上。目前記錄到3萬多次余震,呈“起伏衰減”態勢,對成都影響甚微。
長短軸效應 成都主城無恙
市防震減災局副局長袁海泉、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朱介壽和四川省防震研究員洪時中昨日在市政府新聞辦第二十七次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研究報告形成了兩點結論:(一)汶川8級地震時,成都市主城區震害輕微,是由地震烈度衰減的普遍規律、成都市的構造位置和建筑物的抗震設防等因素所決定的,因而是必然的;(二)汶川8級地震發生以后,成都地區仍然安全。
所謂“長短軸效應”,是指地震烈度的分布一般呈扁長的橢圓形,地震烈度沿短軸方向的衰減,要比長軸方向快得多。袁海泉解釋說,正是這一規律讓成都主城安然無恙:汶川地震烈度分布的長軸方向與龍門山斷裂帶的延伸方向完全一致,為東北-西南向,而成都市主城區和整個成都平原恰好位于與龍門山斷裂走向大體垂直的短軸方向上。在這個方向上,烈度衰減特別快,所以成都市主城區的震害相當輕微。
專家還一致認為,成都市多年來堅持抗震設防對減輕地震損害起到了重要作用。袁海泉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都就開展了建筑物和構筑物抗震設防工作,在成都市絕大部分地區,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均按地震烈度7度設防。此外,舊城區大規模改造后,老房子所剩無幾,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得以很大提高。
起伏衰減 未來余震最大6級
針對汶川地震后成都依然安全,專家的解釋是,對成都地區影響較大的地震主要有外區地震和本地地震兩類。研究顯示,成都市外圍地區有多條規模較大的活動性斷裂帶分布,其中距成都市最近、威脅最大的還是龍門山斷裂帶。多種研究表明,龍門山帶8級地震的復發周期在千年以上。因此,汶川地震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必擔心龍門山帶會發生8級及以上特大地震。
專家們預計,今后余震的最大震級在6級左右。“既然在8級主震時,成都主城區的烈度僅有7度,那么今后即使再發生5級、6級強余震,自然就更不會造成什么破壞了。”
目前記錄到的汶川大地震余震已達37816次,其中6級及以上的有8次。洪時中說,半年多的時間證明,余震的強度正在衰減,現在已經很久沒有發生過5級以上的余震了。他認為,汶川余震將呈“起伏衰減”,也有可能發生5~6級晚期強余震。他提醒說,映秀-青川一帶余震區要特別警惕,余震可能會引發新的山地次生災害。但對成都而言,余震不會造成破壞,最多就是有震感。
“唐山大地震后,1979年還有5級以上余震;1975年海城地震,到1977年還有余震。”洪時中表示,汶川地震余震還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持續下去。
此外,報告稱,四川地區還有一些可能發生大地震的斷裂帶,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強震對成都主城區有過一些影響,但烈度最大只有6度。計算表明,即使這些地區發生8級大地震,由于它們距成都市的距離都在150公里以上,成都主城區的烈度也不會達到7度。
成都平原 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針對地震預測問題,專家們表示,要做到預測出“何時何地”發生地震仍是世界性難題,但趨勢判斷就相對容易得多。對于成都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袁海泉表示,成都平原屬于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是揚子地塊的一部分。“揚子地塊是一個相當堅硬穩定的塊體。因此,包括成都平原在內的整個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動性要比龍門山帶弱得多,盆地內部至今還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成都地區雖然也有一些斷裂存在,但無論是斷裂的規模,還是斷裂的活動性,都遠遠不能與龍門山斷裂帶相比,發生8級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從總體上看,成都平原相當安全。”
歷史記載表明,成都地區在2000多年時間內,平均100年遭遇1次7級以上強震。(唐小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