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3點34分左右,記者在杭州地鐵施救現場看到,施救人員在地鐵坍塌現場將第一具遇難者尸體打撈上來。這是當日發現的第一具遇難者遺體。到目前為止,從基坑中共打撈出六具遺體。 中新社發 江耘 攝
|
11月18日下午3點34分左右,記者在杭州地鐵施救現場看到,施救人員在地鐵坍塌現場將第一具遇難者尸體打撈上來。這是當日發現的第一具遇難者遺體。到目前為止,從基坑中共打撈出六具遺體。 中新社發 江耘 攝
|
中新網杭州11月20日電(作者 鐘聞一) 11月15日,浙江杭州地鐵坍塌現場,76家媒體聞訊而來,前線的消息源源不斷地以“原生態”的方式傳達到民眾手中。誠然,閉目塞聽不能將事故抹殺,網絡即時更新、電視現場直播,隨著救援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一組組數字被不斷刷新,一條條消息被廣泛傳播,杭州政府的信息透明化令人欣慰,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化蔚然成風。
早先的中國政府在信息公開上吃過不少啞巴虧,眾所周知, SARS期間,危機信息公開制度一個月后才姍姍來遲,衛生部也因隱瞞疫情成為千夫所指。好在汶川大地震,順應了“流言止于公開”的真理,成就了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完勝之仗。隨后,中國各級政府紛紛效仿,“透明化”的處事理念也得以彪悍史冊。
自古以來,杭州都是一個風調雨順的福地,此次地鐵坍塌的確讓杭州政府陷入了措手不及的風暴之中。同時,發達的信息傳播渠道在短時間內造成了全國范圍的輿情反彈,能否迅速反應、積極應對,時時刻刻考驗著杭州政府的執政智慧。所幸,在杭州政府每日2次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開”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傷亡人數、救援進度一一被通報。在民心不穩之際,政府準確的信息披露,反而成了穩定民眾情緒的一劑良方。
然而,信息公開又不僅僅是為了社會穩定,從根本上說,民眾與政府的雙向平等交流得以現實,民眾也能從懷疑甚至不信任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同時,政府對民眾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保障,也將民眾推上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試想,一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享有話語權的群體,他參與公共政治的民主熱情又怎能不被喚醒。
俗話說,三人成虎,恐慌止于信息公開,謠言止于信息暢通,信息不暢是謠言和恐慌的溫床,只有及時、權威的信息公開才能給民眾穩定和理性的預期,自作聰明地“隱瞞信息”和“以謊辟謠”才是真正惹怒民眾的欲蓋彌彰之舉。作為中國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專門法規,《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此。此外,在《條例》的捍衛之下,信息公開變成了政府的法定義務。這一360°的蛻變恰是顯示了中國打造“陽光政府”的勇氣和決心。
汶川大地震也好,杭州地鐵坍塌也罷,都是中國信息公開加快的足音,值得稱道。這一樁樁信息公開的碩果,都毫無疑問地證明了信息公開對于中國社會向良性轉型的效果。那么,中國政府不妨以信息公開作為突破口,大刀闊斧地進行一番深層次體制改革,屆時,一個陽光化、現代化、文明化政府必定能給中國人民帶來全新的福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