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由于“三鹿事件”的影響,食品安全法草案成為焦點,立法機關坦言草案多處修改就是要堵“三鹿事件”的漏洞,而且還要再次審議,相比于一般法律案的“三審通過”,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可見一斑。
獲得安全食品和適當營養的飲食是每個人的權利,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在挑戰這項權利。正因為如此,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議題”,跨越了政治、經濟、科技等不同的領域,涉及到道德和法律共同構成的社會規范,影響到公眾信心和國家形象。
10月25日,溫家寶總理在回答日本記者提問時說,要把食品安全納入法制的軌道,用行動和產品的質量來贏得中國人民的信任和世界人民的信任。的確如此,近些年我們為食品安全已經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僅僅擔憂和質疑并不足以改變現狀,真的到了實實在在做點什么的時候了。
改變一個正在發展中大國的食品安全狀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們從現在起就要行動,讓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變個樣。
食品安全事件多是責任事件,是對法律和道德兩個社會規范的破壞。立法者已在行動,剛剛經過第三次審議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修改內容涉及政府監管職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監管、食品檢驗等,都是食品安全監管中的薄弱環節,立法者正在努力,從一些基礎的環節入手,讓法制完善起來。而按照法律要求,履行好監管職能則是政府必須采取的行動。
涉及到企業道德的討論也正在中國社會中進行。失信者必須付出代價,在“三鹿事件”后,消費者已經用自己的選擇,讓那些失信企業得到了沉重的打擊,也在警醒每一個成長中的中國企業,無論在經營上取得怎樣的成就,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會在一夜之間讓大廈傾覆。
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癥結是知識壁壘和信息不對稱。食品是否安全,涉及大量醫學、化學、生物學知識,普通人除了在事件發生后知曉外,日常對于食物是否安全幾乎無從判斷。同時,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也是掌握在專門機構和政府部門中。正因為如此,除了不斷提升公眾的相關知識水平外,建立有公信力的專業隊伍,規范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的行為,建立起準確及時的信息發布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改變食品安全狀況,需要公眾、社會和政府之間建立起共識,共同行動,尤其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從自己身邊做起,學習食品安全的知識,成為食品安全的義務監督員,遇到食品安全的可疑信息及時舉報。
幾乎可以預言,食品安全事故不會從此就不再發生。但我們需要秉持一個信念:讓法律和公眾一起行動,努力再努力,保證我們的食品安全。(作者為本報編輯 劉曉鵬)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