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一案,10月18日,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哈爾濱市公安局官員稱,經過與所傳領導逐一核實后,發現網上傳言不屬實,稱死者林松嶺家沒有高官背景。公安機關必要時將邀請最高檢、公安部的法醫專家,在律師、公證處和新聞媒體的見證下,全程錄像,進行尸檢。(《新京報》 10月19日)
隨著“林家沒有高官背景”的最新案情進展的證實并公布,關于這一案件的網上輿論再次出現微妙的暗中轉換、分化,諸如“嚴懲兇手”、“不能支持警察”之類的網友觀點又漸次多了起來。
最初,當“六警察打死大學生”的報道見諸媒體時,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譴責警察,同情“無辜”大學生。隨后,當現場視頻被公開,尤其是死者林松嶺的所謂特殊家庭背景信息——“林父是房地產開發商”、“舅舅是高官”、“已被安排到人事局上班”、“開著奔馳”被傳上網絡,關于此案的輿情幾乎發生了180度逆轉,“警察打死無辜大學生”逐漸變成“草根警察被迫打死惡少”、“六提督拳打林衙內”——恃強凌弱的兇手轉瞬間變為許多網友眼中除惡去奸的“平民英雄”。
相信很多讀者與筆者一樣,現在更關心、在意的已不僅僅是此案件的真相原委、是非曲直,而是這背后撲朔的輿情。對此,有論者感嘆:“輿論被操控了”,但要更進一步追問的是:大范圍的社會輿情何以就能如此簡單地迅速被操控,這背后又折射了怎樣的社會心理情緒及世相世態?
誠然,網絡輿論固有的變動性,以及背后比較浮躁、“標簽化看世界”的大眾思維習慣等,都應對此承擔一部分責任。但如果我們相信,那些網友代表的都并不只是一個個隱匿真實身份的符號,而是同樣真實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具有起碼理智和思考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并且一定的社會意識、心理總是特定社會存在、現實的反映的話,那就不得不承認,如此“一波三折”的輿情,其實是某種真實世相世態的必然反映。
比如,像“警察”、“衙門”、“開發商”、“豪華轎車”等身份標簽符號,見證的是社會階層的分化、斷裂,既得利益的固化,以及公眾對這種分化、固化的嚴重不滿和對立情緒。
以“開發商”為例,在這些年房價瘋長的背景下,這三個字隱喻、象征了多少讓普通民眾備感沮喪而又無可奈何的社會亂相?比如“野蠻拆遷”、“暴利”、“欺詐”、“為富不仁”、“官商勾結”、“富豪扎堆”等。再看“豪華轎車”,曾幾何時,像“寶馬撞人”這樣的詞語幾乎可與“驕橫跋扈”、“明火執仗”等義。此外,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等群體事件之后,“警察打人”所寓意的暴力濫用、行政粗暴;在“父親就業時代”、“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衙內”蘊涵、牽扯出的是社會公平之憂、民生之痛……
一個和諧的社會,當然不是一個沒有階層分化、利益分殊的社會,但和諧社會必須具有一種不斷預防、發現、平衡、疏導、溝通這些分化分殊和矛盾紛爭的能力、智慧和機制、渠道。否則,“警察”、“衙內”的身份標簽一貼出,就能催生出高度震蕩的輿情現實,其傳遞的社會隱憂恐怕便很難消除。(張貴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