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海軍陸戰隊某旅在南海某海島組織某型防空導彈實彈射擊考核。是時,考核地域陰雨蒙蒙,風大浪高,能見度低,很難清楚辨認航模靶機的具體目標方位。該旅導彈營官兵憑借平時所練就的扎實基本功,在惡劣的天候條件下,沉著冷靜,果斷尋找最佳戰機,捕捉目標,先后兩次兩發齊射,將航模目標打了個凌空開花,取得了4發直接命中的優異成績,開創了海軍部隊首次實射該型導彈并全部命中的先例。 中新社發 李唐 攝
|
10月12日下午,海軍陸戰隊某旅在南海某海島組織某型防空導彈實彈射擊考核。是時,考核地域陰雨蒙蒙,風大浪高,能見度低,很難清楚辨認航模靶機的具體目標方位。該旅導彈營官兵憑借平時所練就的扎實基本功,在惡劣的天候條件下,沉著冷靜,果斷尋找最佳戰機,捕捉目標,先后兩次兩發齊射,將航模目標打了個凌空開花,取得了4發直接命中的優異成績,開創了海軍部隊首次實射該型導彈并全部命中的先例。 中新社發 李唐 攝
|
秋日,南中國海某水灘頭,硝煙漫卷,炮聲裂空……一場渡海登陸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
前面是毫無遮攔的大海,對岸是奮力抵抗的強敵,登陸難如登天。
突然,一支身著藍色迷彩作戰服的部隊分乘水陸氣墊船和沖鋒舟,頂著猛烈的炮火,似一柄利刃直插敵陣,一舉將灘頭陣地撕開一道口子,旋風般向前推進。道道火舌中,鮮紅的戰旗上5個大字格外奪目——“突擊英雄連”。
“突擊英雄連”曾被譽為猛虎嘴里最銳利的牙:解放戰爭時期,連隊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轉戰大半個中國,所向披靡。在捍衛國家主權的作戰中,他們攻無不克,榮立集體一等功,被廣州軍區授予“突擊英雄連”榮譽稱號。
10年前,本是步兵連的“突擊英雄連”轉為海軍陸戰隊某旅陸戰一連。由陸到海,他們脫胎換骨、直面挑戰,終于由“陸上猛虎”變成銳不可當的“三棲精兵”。
告別陸地,進軍海洋
1998年7月,一紙命令,“突擊英雄連”由步兵連變為海軍陸戰隊某旅陸戰一連。
綠軍服換成“海洋迷彩服”,習慣于陸地上摸爬滾打、熟悉輕武器操作的“英雄連”,面對大海的波濤洶涌,一時難以適應。
第一次出海,大海就給一連官兵來了個下馬威:航渡兩天,全連60%的官兵嘔吐、“絕食”兩天,90%的官兵躺了兩天,整個連隊幾近癱瘓。
當一連官兵在灘涂擺開船陣,準備出擊時,卻由于不熟悉海洋潮汐規律,潮水奔涌而至,仗還沒打,他們連人帶沖鋒舟被沖出兩公里外。
“洋相”頻出,全連上下陷入沉思:一支自身難保的部隊,談何“從海上向陸地發起進攻”?
于是,一連官兵攢足了勁,從公里到海里,從地圖到海圖,學海軍、懂海軍、干海軍,他們努力練習從陸地向海洋進軍:
南中國海某海域,風高浪急。在抗眩暈訓練中,小山似的巨浪一個接一個迎面撲來,數千噸軍艦儼然變成一個大簸箕,但即使苦澀的膽汁和胃液也吐出來了,官兵們依然如雕塑般定格在熱浪升騰的甲板上。
南海某無名島,夜黑風高。夜間按海圖行進,面對驚濤、急流,一連官兵分駕舢舨冒雨啟航。夜色中,他們憑借簡易器材,定向定位,在規定的時間內,穿過3個大風浪區,找到4個小島,完成30組方位數據的標注。
第一年下來,一連官兵人均瘦了5公斤。年終,艦隊機關對陸戰隊進行軍事訓練考核,一連優秀率達80%。
攻克必修,多面選修
海上射擊是海軍陸戰隊員的“必修課”,但這無疑是極高難度的一課:大海起伏不定,腳下的軍艦不停搖動,海水中的靶標——“浪木”也在搖,時隱時現,稍縱即逝。
越是難項越要上!一向以英勇頑強著稱的一連官兵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沒日沒夜地練開了。
然而,大家曬脫了幾層皮,練紅了雙眼,卻始終無法實現“海上神槍手”的目標。
望著起伏不定的“浪木”,剛來一連的大學生新兵李志較上了勁。海上測算、計算機模擬仿真、海浪起落分析……幾番折騰,李志設計出一套游戲軟件。依據這一軟件,官兵們玩了幾天的射擊游戲,再去瞄真靶,全連海上射擊優秀率竟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