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惡意欠薪”嚴峻的現實,其實并不在于現有法律法規不健全,更不在于投訴解決部門不多,而在于現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力度不夠,相關執法較為疲軟
10月7日,廣東省有關負責同志建議國家加快勞動合同法的配套立法,比如在修訂刑法時設立“惡意欠薪罪”,對惡意逃避工資支付義務的責任人追究刑責(10月8日《廣州日報》)。
設立“惡意欠薪罪”的建議此前其實早有,但“惡意欠薪”入刑不但與我國的刑事立法精神相違背,而且在具體實踐中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也許有人會說,根據欠薪數額的大小判幾年徒刑以示薄懲有何不可?但“法律不是萬能的”,我們懲治企業的惡意欠薪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企業支付給勞動者應得的薪水,如果對企業責任人判了刑但勞動者還是拿不到薪資,那豈不是本末倒置?
從民法學的角度來看,企業的欠薪行為更多屬于一種不道德、不誠信的經濟行為,不宜動用刑法進行處罰。而且,根據刑法第313條規定,經過仲裁或者司法程序,企業若還不履行生效的裁判司法機關完全可以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對責任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再說,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也對企業欠薪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百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同時,就業促進法第六十八條也規定,企業違法“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五條也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違法行使職權,給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現有法律在遏制“企業欠薪”方面其實并沒有缺失,不但明確規定了企業的責任,而且也規定了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的責任。在法律責任如此健全的情況下再去增設“惡意欠薪罪”實質上是為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以及工會等部門的失職或者不作為尋找托詞。
其實,企業“欠薪”從勞務糾紛到刑事犯罪、從單純的行政手段到與司法手段結合、從民事訴訟到追究刑事責任,只是表明社會加大了討薪的執法力度以及探索以法律途徑解決惡意欠薪問題,并沒有足夠的理由證明只要“惡意欠薪”入罪就能徹底解決企業“欠薪”問題。企業“惡意欠薪”嚴峻的現實,其實并不在于現有法律法規不健全,更不在于投訴解決部門不多,而在于現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力度不夠,相關執法較為疲軟。如果勞動、建設、工商、工會、司法部門都能夠通力合作,借助多種手段,形成農民工利益的維護與保障體系,企業“惡意欠薪”的問題必定能夠有所緩解,甚至得到根本的遏制。(劉英團)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