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努力建設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本文擬從科學定位、戰(zhàn)略創(chuàng)新和重大成果三個方面對中國道德建設30年作一回顧。
道德建設的科學定位
回顧中國道德建設30年,其邏輯起點即是關于道德建設的科學定位。
科學定位道德建設,首先要對社會道德做出準確評估。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進行了深刻分析:過去的十來年中,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黨和政府搞亂了,把我們的社會搞亂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粉碎“四人幫”以后,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但是他們的流毒在某些范圍內還不能低估。這種情況,同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的需要極端不相適應。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后一代,一定要從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們的社會風氣,打擊那些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劣行為。
道德建設的科學定位關鍵在于對道德建設做出與時俱進的戰(zhàn)略部署。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賀詞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部署。他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恢復和發(fā)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培養(yǎng)和樹立優(yōu)良的道德風尚,為建設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
1980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突出強調了道德建設問題:要教育全黨同志發(fā)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
遵照鄧小平同志的思想,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在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以后,黨中央曾多次鄭重提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zhàn)略方針問題。”社會主義道德則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
道德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而不是脫離歷史發(fā)展的抽象觀念。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但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fā)展多種經濟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對道德建設的層次性作出定位:“在道德建設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鼓勵先進,照顧多數,把先進性的要求同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連結和引導不同覺悟程度的人們一起向上,形成凝聚億萬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
1996 年10 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更全面地指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說,我們現在建設和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應當在全社會認真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同時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權利與義務、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道德,團結和引導億萬人民積極向上,不斷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決定了它必須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德建設,必須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道德建設,必須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建設。這就是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科學定位。
道德建設的戰(zhàn)略創(chuàng)新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道德建設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決。必須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鞏固已有成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chuàng)新,把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道德建設呈現出四大戰(zhàn)略創(chuàng)新。
一是提出“以德治國”方略。2001年1月10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經濟社會步入新世紀所提出的治國方略,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fā)展。江澤民同志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道德建設實踐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列入“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之一。
二是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充分認識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緊密結合,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制定與實施,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鄧小平理論與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fā)展實踐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新的結果;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
根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在全民族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三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期間發(fā)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號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培養(yǎng)公民的高尚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chuàng)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把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為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重在踐行,重在把遵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要求逐步轉化為廣大公民的道德行為。隨著社會主義榮辱觀踐行機制的日益完善,我國的道德建設與文明發(fā)展程度正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是把道德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全會《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其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部分是以“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為標題的。這就突出強調了思想道德對鞏固社會和諧的基礎地位。《決定》對道德建設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概括:“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道德規(guī)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決定》強調“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決定》基于現實主義立場,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則被強化為道德建設的目標。
上述內容,生動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戰(zhàn)略部署的創(chuàng)新。
道德建設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即2008年,我們奪取了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形成了“抗震救災精神”與“奧運精神”。這兩大精神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無愧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30年的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抗震救災精神”。5月12日發(fā)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在特大災難面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各地區(qū)各部門各方面以災情為最高命令、以救災為神圣使命,緊急行動,守望相助,傾力支持,無私奉獻,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面對極其慘烈的災難,面對極其嚴重的困難,廣大軍民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舍生忘死,哪里災情危急就向哪里沖去,哪里有生死考驗就向哪里挺進,哪里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里集結,展現了中國人民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勇氣,體現了中國人民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體現了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重。廣大軍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堅持只要有一點生還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搶救了人民生命;堅持依靠科學、運用科學,把科技的力量與頑強的斗爭緊密結合起來,既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精神,又充分發(fā)揮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難題,化解種種風險,使科技成為戰(zhàn)勝地震災害的強有力支撐。
重大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重大損失,也往往能推進人們道德品質與道德境界的升華。溫家寶同志說:一個民族付出的必定會以民族的進步得到應有的補償。我們形成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這是更為寶貴的,而且是更為長久的,將永遠留在災區(qū),留在全國人民心中。抗震救災精神,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fā)展。
“奧運精神”。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獲得巨大成功,極大激發(fā)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在歷時七年的奧運籌辦過程中,我們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以最大的熱情和最大的努力,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形成了“以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奧運精神”。“奧運精神”同樣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特別是170萬名志愿者,是奧運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屆。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盡職盡責、耐心細致地做好每個崗位的工作,始終以默默的付出、真誠的微笑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得到了各方的好評。“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是“奧運精神”的生動體現,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志愿服務是道德追求,是價值認同,志愿服務的過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在這次奧運志愿服務行動中,許多志愿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真情實感傳播志愿理念、弘揚志愿精神。這種偉大的“志愿精神”與“奧運精神”成為我國道德文明程度大大提升的重要標志。 (王偉)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