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衛星發射百分百成功
西昌 從一片農田奔向“月球”
這里曾經是一片農田,這里曾經牛羊成群。但經過了38年的發展,西昌,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衛星發射基地之一,我國航天事業壯舉之一的“嫦娥一號”正是從這里直奔月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主任易自謙近日向記者回憶起了這座航天基地的漫漫征程。
197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成立,但一開始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尤其是發射場,當時是一片農田,沒有圍墻,許多老百姓的牛羊漫山遍野放養在場區里。1978年9月,基地的工程設施建設逐步發展,修建了3號塔、火箭衛星測試廠房,鋪設場區公路等等,開始了騰飛前的準備。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火箭拔地而起,扶搖直上。東方紅2號試驗通信衛星被送上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第五個能獨立發射該型號衛星的國家。1985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外開放,當年10月,我國宣布長征火箭投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1990年3月,中心迎來了首次外星發射任務,即為亞洲衛星公司發射“亞洲一號”衛星。
易自謙主任說,這次發射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氣象條件保障。當時,美國人不相信我們的氣象預報準確率,中方提供的發射窗口是4月5日,美方卻要改到4月7日。結果,5日晴空萬里。7日臨近發射時,陰雨連綿,火箭發射被迫推遲。當時,中心的氣象專家緊急會商,預測出21時30分,發射場上空將出現一塊晴空。果然,在射前幾分鐘,雨停了,21時30分,火箭騰空而起,直刺蒼穹。幾分鐘后,發射場再次陰云密布。這次發射升空的“亞洲一號”衛星是衛星擁有者之一美國休斯公司發射的80多顆衛星中,入軌精度最高的一顆。
易主任說,“神七”發射成功,表明我國的航天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的水平。1997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連續30次發射成功。中心承擔的任務也由過去的單一型號到現在的多型號,任務周期由2個多月縮短到不到1個月,雙星雙箭有時要并行測試,年均執行任務最高要到8-10次。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 寰
通訊員 徐貞宇
遠望號 第一代今年恰好30歲
如果說發射場是將“神舟”送上太空的話,那“遠望號”就是系住神舟的一根絲帶,只有遠望號發揮作用,神舟飛船才能在茫茫的太空中準確地完成各種任務,并安全返回地面。從組建到現在,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已經不知不覺走過了30個年頭,記者近日走進遠望號的基地,采訪了1978年基地創建時的見證人之一、基地原總工程師周建生。
“遠望1號”、“遠望2號”……一直到最新的“遠望6號”,看到過這6艘遠洋測量船的人,在贊嘆其外型帥氣、裝備精良之余,也都會為它們船頭書寫的“遠望”二字所吸引。其實,“遠望號”系列測量船在建造之初并不叫“遠望”。周老告訴記者,遠望1號船和2號船是姊妹船,和基地的創建是同一時期的。當時造船,流行以大江大海作為代號。因此遠望1號船建設之初命名為“北海號”,因為建造地在大連,遠望2號最初叫“東海號”,建造地在上海。
1979年,兩艘船基本建成,在向國家報批時,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提出,“北海”和“東海”兩個稱號不足以體現測量船遠洋任務的特點,提議命名為“遠望號”,取遨游大洋,攬月追星之意。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同意。大家又想到了毛主席曾經用鉛筆手書葉劍英元帥七律詩《遠望》,就特意將毛主席書寫的鉛筆體“遠望”二字取來作為摹本。“我們平常看到的毛體大多是毛筆字,而遠望號的船名題字是不多見的毛體鉛筆字,字體看上去要瘦削一些,但風骨依舊”,周建生說。
作為我國第一代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和2號船在建設完成后還是留下了不少遺憾。“當時的環境相對封閉,我們基本是在自力更生,很少能接觸到國際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經驗”,周建生說:“因此,第一代遠望號有點‘先天不足’。”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修建第二代遠洋測量船的工作擺上了案頭。周建生是這個方案的主要負責人。“第二代測量船的建設完全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當時,我們已經能夠接觸和學習到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經驗,并且用‘拿來主義’的眼光加以消化吸收”,周建生說。正是在這樣的規劃下,遠望3號船于1995年建成,這是我國第一艘實現全自動駕駛的遠洋測量船。
本次神七飛天,中國衛星海上測繪部首度派出了遠望1、2、3、5、6號五艘測控船,堪稱是遠望號系列老中青三代的一次集體登場。其中遠望5和6兩艘船都是近期才交付的新船。“從遠5、遠6在神七任務中的表現來看,它們基本實現了我們在遠3時想到但沒辦法完成的一些東西,當屬21世紀最先進的測控船只”,周老高興地說:“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出現保證了我國遠洋測控技術平臺能在高水平上完成一次新老交替。”
周老說的“新老交替”其實是指遠望1號、遠望2號兩艘“功勛”測控船即將退役。從1978年下水到現在,兩艘遠望“爺爺輩”的測量船都已經超過了30年的服役期,再過一段時間,它們就將告別茫茫大海,不再執行任務。“第一代遠望號姊妹船服役的30年,就是我國航天海上測控事業從零起步,由弱變強的30年,也從一個角度反映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飛速發展的30年”,周建生如是說。
揚子晚報 記者 朱昕磊 通訊員 周學軍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