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08年的神舟七號即將征空,9年間的7次飛行如同7個臺階,它們所記錄的,不僅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不斷突破,更是中國航天人的光榮與夢想
1986年,中國航天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這年3月,由楊嘉墀、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報中共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
1992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由神舟號載人飛船系統、長征運載火箭系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船發射場系統、飛船測控與通信系統、航天員系統、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系統等組成,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從這一刻起,中國重新自信地站在了世界航天大國的新起跑線上。不同的是:美國和俄羅斯已有過多次載人航天的經驗,中國的紀錄是“零”。
“當時考慮到這個工程規模宏大,持續的時間很長,所以確定這個工程的完成分三個階段,也就是分三步走的計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并開展空間應用科學實驗。第二步,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站。”
當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浮出水面時,也就意味著中國航天迎來了全速前進的時代。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后,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于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神舟一號配備的設備和軟件都比較簡單,其中軌道艙除裝有分離的供電設備外,沒有其他設備,只起配重作用。”焦維新說。
神舟二號:正樣飛船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神舟二號飛船在軌飛行7天后返回地面,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各種儀器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焦維新分析。
神舟三號:百折不撓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射升空。不過,神舟三號在發射前卻遇到了困難,飛船在進場的第4天,就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此時,400多人的試驗隊剛剛進場。怎么辦?進退兩難,決策者們毅然決定:進度服從質量,推遲發射!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后,神舟三號飛船才發射升空,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
“神舟三號在神舟二號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加了部分載人所需設備和保證航天員安全的逃逸救生功能,尤其是首次裝載了模擬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焦維新說。
神舟四號:低溫突破
9個月后的10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續低溫天氣:-28℃,比發射大綱規定的最低發射溫度-20℃足足低了8℃!
經過充分的試驗數據論證和氣象會商,專家們優選了一個較好的窗口,并調整了發射程序。低溫嚴寒下,參試人員用149件保暖物品,嚴嚴實實地將火箭關鍵部位包裹起來,同時不斷地吹送熱風,直到臨近發射前15分鐘,才把這些保暖物品撤下來。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四號在神舟三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設備配備和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可以載人的程度。”焦維新說,“神舟一號至三號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
神舟五號:飛天夢圓
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不過,就在這艘飛船進入發射場前最后一輪地面試驗中,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被發現無法完全滿足緩沖發動機的備份要求。科技人員用了70天,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標志著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焦維新說,“神舟五號在神舟四號的基礎上,對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又做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并且按照乘坐1名航天員的要求做了修改。 ”
發射一次,前進一步。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
神舟六號:承上啟下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升空。從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兩人多天,費俊龍、聶海勝115個小時的航程不僅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從神五到神六的改進也是全方位的。楊利偉回來后,反映升空時座椅震動太厲害,使人體產生不適,技術人員針對這一點作了調整,這個改進被形容為“從坐拖拉機到坐轎車”。神五并沒有解決宇航員排泄問題的設施,楊利偉是戴著尿不濕完成21小時的太空旅行的,而這一次,專門為解決這個基本問題的“太空廁所”,連同洗漱、食品上的改進一道,成了許多民眾津津樂道的一個傳播熱點。
“神舟六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飛行實驗,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神六發射成功,標志著載人航天一期工程已經完成。”焦維新說。
在美、蘇發射載人航天器近半個世紀后起航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幾年內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科、黃明、李宣良發自北京、酒泉)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