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網絡暴力”,人們往往將“眾矢”射向“人肉搜索”“之的”。尤其是,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應將“人肉搜索”入罪,使有關“人肉搜索”是耶非耶的爭論更趨激烈(據9月1日《檢察日報》)。
“人肉搜索”該不該入罪,法律專家正討論得不亦樂乎。此且不論。筆者想從社會輿論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是網絡產品,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和便捷,“搜索”“人肉”的“功能”和“力量”肯定將越來越強大,回避不是辦法,然而遽下“旌表”或“入罪”的結論,恐怕也不是謹慎的態度。
這一兩年,“人肉搜索”出過“大風頭”,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因某年輕女子在網絡視頻中辱罵四川地震,引發了網友震怒,“人肉搜索”遂“緊急行動”,使其無所逃遁,從網上聲討到警方依網友“搜索”到的線索將該女子找到并拘押,用時不到半天。在轟動一時的“虐貓事件”中,“人肉搜索”也充當了“網絡審判”的“先鋒”,終使虐貓者公開道歉。
可以這么說,在“群起而攻之”那些道德失范行為方面,“人肉搜索”威力很大,特別是對那些法律還不能直接介入的道德失范現象的批評,“人肉搜索”有其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優勢。“范跑跑”、“楊逃逃”之遭遇空前的輿論壓力,皆與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批評有關。
這是不是也屬于社會輿論呢?特別是當法律插不上手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需要這樣一種社會輿論?比如,有評論說,“當受害者是一只貓,目前國內又無任何法律可以保護它們,警方也不可能插手的時候,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求助于網絡――至少可以通過民間力量來譴責和懲罰這些迫害行為”。推而廣之,我甚至想,網絡輿論監督的界限是不是還可以更寬闊些,比如,當“受害者是一個人”、“受害者是一個群體”、“受害者是民主政治”、“受害者是和諧社會”、“受害者是國家利益”等等時,我們的網絡,是不是也可以發揮其作用,讓那些“施虐者”或者“施腐者”無所遁形?
有形世界中,社會輿論是非常凌厲的。在熟人社會,社會輿論還是維護和純化良好道德和正直品行的強大武器。如果某人行為出格、道德惡劣,往往會遭到強大的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譴責,民間所謂“淹沒在唾沫里”,即此之謂。“人肉搜索”也有這樣的作用,在現在越來越趨陌生化的社會,網絡輿論,尤其是“人肉搜索”,對維系社會輿論,還是有益的。
當然,監督與“無中生有的造謠”和“用心險惡的誹謗”是迥然不同的兩回事,其性質也決然不同。
我們需要防范的,是借網絡的力量,惡意造謠、誹謗、曝隱私等泄私憤的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道德失范。而且,法律對保護公民隱私,保護公民不受誹謗、誣蔑,已經作出了規定,對此類的“人肉搜索”,法律是插得上手的,因此,也是可以規范和懲治的。
綜上,我們應該承認網絡尤其是像“人肉搜索”這樣的社會輿論的功能,對于其強大的監督力量,是應該允許“發育”的,至于是否會釀成“網絡暴力”,則需要我們加強管理,使之日趨規范,也更趨理性。
放任自流,確有不妥,而遽然“入罪”恐怕更屬不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正確、合理地引導,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監督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社會風氣的良好轉變方面發揮作用,協力推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作者:蹇廬氏)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