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07年9月13日,由三十六個國家的四十一名駐華武官組成的代表團,來到濟南軍區某機械化步兵旅參觀訪問。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首次全方位向駐華武官公開亮相。戰爭年代,這支部隊參加過黃橋決戰、孟良崮、淮海戰役等上百次戰斗,涌現出了以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等為代表的將帥六十多名。圖為駐華武官與中國陸軍官兵一起進餐。 中新社發 張鄉林 攝
|
資料圖:07年9月13日,由三十六個國家的四十一名駐華武官組成的代表團,來到濟南軍區某機械化步兵旅參觀訪問。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首次全方位向駐華武官公開亮相。戰爭年代,這支部隊參加過黃橋決戰、孟良崮、淮海戰役等上百次戰斗,涌現出了以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等為代表的將帥六十多名。圖為駐華武官與中國陸軍官兵一起進餐。 中新社發 張鄉林 攝
|
“這支軍隊規模越來越小,戰斗力卻越來越強。”曾多次到中國軍營參觀采訪的一名外國記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外國記者眼中的這一變化,只是人民解放軍打贏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在思考“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和“打贏什么樣的戰爭,怎樣打贏戰爭”的過程中,先后誕生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與胡錦濤關于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這些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指引著國防和軍隊建設在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編制構成———從“軟、懶、散”到“精干、合成、高效”
1978年,鄧小平針對“文革”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曾形象地指出:我們軍隊的狀況,還是1975年講的,就是三種狀況:軟、懶、散;五個字:腫、散、驕、奢、惰。
以“消腫”為突破口,鄧小平大刀闊斧地裁減軍隊員額,由此推進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3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兵員總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后的300萬。
如此大規模的裁軍,會不會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壓縮軍隊規模,不單純是減少數量,還要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研究部主任滕建群說。
人們注意到,在中國大裁軍的舞臺上,上演的并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解放軍相繼有7個兵種消失,一批新的兵種和專業又不斷產生,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特種偵察兵、陸軍防空兵等。人民軍隊的編成結構向著“精干、合成、高效”的目標快速發展。
1997年9月,在百萬大裁軍之后,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又裁軍50萬;2003年9月,中央軍委再次宣布裁減軍隊員額20萬。2005年歲末,始自2003年的裁減軍隊員額20萬任務如期完成,人民解放軍總員額降至230萬。
適應“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人民解放軍正朝著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干、指揮靈便、戰斗力強的目標邁出重要步伐。
軍事訓練———從“三打三防”到“打贏信息化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軍隊的軍事訓練在探索中發展,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從上世紀50年代的正規化訓練,到60年代的“大比武”;從70年代的“三打三防”訓練,到80年代的合同戰役戰術訓練;從90年代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標的訓練,到新世紀新階段以打贏信息化戰爭為目標的訓練。人民軍隊緊扣時代脈搏、緊隨戰爭演變、緊貼使命任務,邁開了從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步伐。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根據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和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人民軍隊不斷完善軍事訓練指導方針和訓練內容,掀起了一波波練兵熱潮。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逐步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模式。
2007年盛夏,在藍天,在大海,在深山密林的導彈陣地,在長城內外的千百個演兵場,一場著眼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活動正深入展開———陸地猛虎、海上蛟龍、藍天雄鷹、空中神箭聯為一體;戰場感知、指揮控制、信息對抗、火力打擊高效聚合———實兵、實彈、實裝的諸軍兵種聯合演習,勾畫出一幅陸、海、空、天、電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全景圖”。
武器裝備──從“門類齊全”到“升級換代”
和平,需要強大的盾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重視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時,加大了常規武器的更新換代,我軍的裝備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我國已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總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
2007年初,中國自主研制生產的殲─10飛機公開亮相,舉世關注。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生產這一水平戰機和武器系統的國家。到“十五”期間,我軍初步形成了主戰裝備、保障裝備和電子信息裝備協調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總體上實現了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轉變;國防科技工業實現了由仿制為主向自主研發為主,由第一代、第二代為主向第三代為主的根本性轉變。
目前,人民解放軍已初步建成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陸軍裝備體系,空海結合、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海軍裝備體系,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空軍裝備體系,核常兼備、懾戰一體的第二炮兵裝備體系,綜合集成、一體化發展的電子信息裝備體系。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建設在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后勤保障──從“自成體系”到“三軍聯勤”
2007年建軍節前夕,一條軍隊換新裝的新聞引起了國內外民眾的極大興趣。這次換裝除了規模大、品種全的諸多特點外,新一代軍裝所具有的人性化特征被人們津津樂道。
今天,與軍服一樣,官兵的食、住、行、醫都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基層官兵的飲食結構已由溫飽型發展到了營養型;邊海防一線,昔日的木制、鐵塔式哨樓,已被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哨樓所代替;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把全軍各級醫院連在一起,患病官兵不論身處何方,都能很快得到專家診斷……
“我們現在住上了保溫房,吃上了新鮮菜,每天還能吸上一小時氧。”駐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駐兵點———喀喇昆侖山神仙灣哨所的潘曉宇通過長途直撥電話告訴記者,他今天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保障有力”。
改革開放30年來,后勤保障領域最深刻的變革,還是后勤供應體制的改革。從自成體系到三軍聯勤、從自我保障到社會化保障,人民軍隊后勤保障也在面向市場的轉變中朝著既定目標推進。如今,全軍5000多個營區實行供水、供電、供熱等社會化管理;96%的軍隊被裝物資由社會提供。全軍各部隊還撤銷了2000多個食堂的人員編制,60多萬人的飲食保障改由社會承擔……一個新的后勤保障格局,已經展現在三軍將士面前。
對外交往──從“謹慎保守”到“開門建軍”
2007年,“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舉行。中國軍隊首次成建制、大規模、多軍種、遠距離赴國外參演。
聯合軍演、維和行動、國際救援……曾經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國外視為“謹慎保守”的人民解放軍,越來越頻繁地走出國門,承擔起對地區和國際安全的責任,展示中國軍隊日益開放和自信的形象。有專家認為,中國軍隊的開放和透明表明,中國軍隊已經邁入“開門建軍”時代。
從1985年開始,中國海軍走出國門,駛向世界。2002年,我海軍艦艇編隊首次環球航行。至今,人民海軍已先后20多次出訪五大洲40多個國家,而5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艦艇編隊、300多艘軍艦也把友誼使者的身影留在了美麗的中國軍港。
以日益頻繁的海軍出訪為標志,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軍事外交格局已經形成,中國軍隊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記者 樊永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