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開會討論《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提綱,當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這個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第一次寫進黨的決議。
文件明確提出了中國要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變了原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成為改革開放的綱領性文件之一。
“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對于中央的這個決定,鄧小平這樣評價。
【緣起】
提“商品經濟必將萬古長青”如泥牛入海
“起草過程中,對要不要提商品經濟爭議很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體改委原委員楊啟先參與了這個文件的起草,他說,就是在文件出來后,爭論也沒有停止。
作為經濟學家,楊啟先認為這個《決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些問題需逐步解決,但提出了“商品經濟”概念是很大的突破。
然而,這樣的突破卻經歷了幾十年的努力。
“商品經濟必將萬古長青。”早在1962年,廣東社科院原副院長、經濟學家卓炯便提出了要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在那個年代,卓炯的聲音如泥牛入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術空氣開始活躍,學界開始重提商品經濟。
卓炯1979年春又撰寫了著名論文《破除產品經濟 發展商品經濟》。同年,在無錫召開的社會主義經濟價值規律討論會上,廈門大學教授胡兆培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一年后,時任社科院副院長的鄧力群在《財貿戰線》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也主張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但這些見解沒有被采納。
1980年5月,被稱為改革開放重要參謀的原國務院體改辦(原國家體改委前身)成立,也希望在“商品經濟”問題上作些努力,但沒有成功。
楊啟先說,體改辦在1980年9月8日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個文件《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第一句用了經濟學家薛暮橋的話:“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占優勢,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商品經濟。”
但在各省書記省長的座談會上,對此分歧很大,文件也只好擱置另議。
1981年,楊啟先就任體改辦規劃局長,提法就謹慎多了,只能說我國“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或者說充分發揮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
【重提】
主張“商品經濟論”被批“知識分子劣根性”
到了這一年底,“商品經濟”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不能沖擊國家計劃,農民只能在國家計劃的范圍內活動。”1981年11月22日,陳云在與各省書記座談會上也強調要“按計劃辦事”。
“那個階段,理論界也受到了極‘左’思想的干擾。”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說,一位中央領導曾批判經濟學家關于利用價值規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觀點,說這些主張勢必“模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區別”。
最終,1982年9月1日的十二大政治報告中,強調“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指出“中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
1982年、1983年間,媒體對商品經濟提出了很多批評意見。因主張“商品經濟論”的經濟學家薛暮橋還被批評為“有知識分子的劣根性”。
在受到批判之后,薛暮橋最終作出了讓步,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商品經濟,而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計劃經濟”。
1982年和1983年對商品經濟的批評有一個大的背景,這就是“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時,商品經濟就被當成了精神污染之一。一位德高望重的南開大學教授就在《天津日報》上發表文章,批評經濟理論界的精神污染。
其間,高層內部把經濟學家分為四類,堅持馬克思主義傳統理論的作為第一類,主張商品經濟的則列入第四類。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