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成都軍區(qū)某陸航團四架直升機滿載帳篷、礦泉水等災區(qū)急需物資抵達四川大地震震中汶川縣。這是災后第一次成功降落到汶川災區(qū)的飛機。圖為災民在直升機旁守護救災物資。 中新社發(fā) 張雷 黃龍 攝
|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五日電 題:媒體用信息帶來信心的七十二小時
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汶川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一場心靈的余波更震撼著整個世界。七十二小時,是災難后的“生命時限”,亦是危機事件心理救援的“黃金三日”。三天過去了,悲慟與恐慌沒有擾亂中國人,在這場抗震救災“信心戰(zhàn)”中,各路媒體功不可沒。
信息帶來信心
這場災難的烈度,堪比三十二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但人們所面對的,不是謠言和恐慌。十二日地震后不久,一些成都市民已坐在街頭,將收音機放在耳邊,收聽附近災情。
災難突襲,有信息才有信心。地震發(fā)生不到半小時,各大媒體就準確發(fā)布四川汶川發(fā)生七點八級強震的信息,當晚又辟謠北京將發(fā)生地震的傳言。
第一時間內,媒體已奔赴北川、茂縣、什邡等重災區(qū)。新華社派出七十余位記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三十七位記者,中央電視臺、四川衛(wèi)視迅速開通二十四小時直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現(xiàn)場消息則通過收音機、網絡音頻、文字同期直播,電臺一位編輯說:“哪怕消息只有一兩句話,也同時速錄上網”。
收音機和網絡頗顯奇功。政府在災區(qū)各地空投收音機數(shù)萬部,為封閉的災區(qū)打開了一扇“天窗”。各網站不斷有尋親帖涌出,天涯社區(qū)一篇帖文情深意切:“同事全家老人孩子在地震中失散,希望找媒體呼吁社會救援。這就是災難面前,我們對媒體的依賴!
十三日夜幕下的北京,一位交通電臺聽眾打電話問:“我在找動物園旁邊的獻血點,怎么不見了?”主持人告訴他,由于給災區(qū)獻血的人太多,北京地區(qū)的采血袋當夜已告罄,獻血明天才能繼續(xù)。
從“旁觀者”到尋親救人
生靈涂炭,是世人最不想見、又或是許多記者生平未見的痛心慘況。年輕的中新社前方記者孫宇挺說,剛下飛機時,腳邊就是三十四具遇難者遺體,他們是“在哭泣中拍下照片”的。
這些被掩埋的人,有孩子,也有孩子的老師、母親,旁邊站著的或許就是廢墟下孩子的父親,以第三方報道者身份趕來的記者,不由自主投入了尋親救人的行列。兩天過去,感官已適應災情場景,孫宇挺和同事甚至能與那些部分身體仍壓在廢墟下的幸存者說話,幫助他們穩(wěn)定情緒,等待救援。
《足球》記者李承鵬在他的博客中說,記者們的車上搭了兩個幸存的老婆婆,當他們勸說另一位穿紅花絨衣的老婆婆也上車時,老人家堅持要等待自己八十一歲的老伴,托記者去幫忙找找這位“賈大爺”,記者滿山呼喚無人應,直至記者的車開走,老婆婆還在念叨“他說過要在這里等我”。
下珠峰 赴災區(qū)
還未撣凈身上的飛雪,一位剛剛從圣火珠峰登頂報道一線撤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已從成都奔赴地重震災區(qū)。中新社珠峰前線的兩名記者亦是如此,十多天的頭痛欲裂的高原反應還未消散,沒來得及洗個澡,就輾轉重慶、成都,最后留在了災區(qū)北川。災區(qū)內,像他們這樣的記者不在少數(shù)。
午夜時分接通震區(qū)前線電話,那頭是記者小孫略帶疲憊的聲音,連綿陰雨中,他與兩個同事已在車上和衣而臥一夜,而接下來的這一夜,恐連露宿的時間也沒有了,他們已踏上從北川折返綿陽的行程。
“全世界的記者都在往四川跑”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一位姓董的記者這樣描述道:“看來全世界的記者都在往四川跑”。
這位記者說,在機場碰到一位候機飛成都的加泰羅尼亞電視臺記者,但不幸等了一下午,又在飛機里等了兩小時,這趟航班還是取消了。另一位記者也沒能在成都落地,轉而去了重慶,“我建議他如果明天還想做報道的話,從重慶坐車去。但顯然,他今天與直播無緣了!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吉密歐(Jamil)從都江堰一路到成都,他說,十四日早上到都江堰時,離地震發(fā)生只有十五個小時,但已有很多救援隊在那了,而在成都街道上,他看見很多人在獻血。
吉密歐十五日與同事來到綿陽開始找住處,但一無所獲而準備夜宿汽車內,“我們在找賓館,但發(fā)現(xiàn)很多賓館都不營業(yè)了,被改成臨時的醫(yī)院,可以看到很多醫(yī)生和護士”。
俄羅斯新聞社告知,他們也有一名記者已飛赴成都。
媒體親歷 給政府形象加分
十三日的雷雨交加中,一位網名“綺夢”的記者在網上寫下一串“一句話新聞”,被此間各大媒體廣為轉引,“剛剛挖開的地方又塌方了”,“總理摔到了,手臂受傷出血,他把要給他包扎的醫(yī)務人員推開了”,“如果你現(xiàn)在看見老爺子的樣子,你馬上就會哭的”。新浪網僅一個博客轉載的這一段話,就創(chuàng)下逾七十萬次點擊,贏得回帖逾萬“總理,您保重”。
一位外國記者在災區(qū)與后方連線時十分坦誠:“我覺得這次(中國)政府做得比較好,比較開放,所有最新的數(shù)字都有。我們去的一些小鎮(zhèn)、小縣,政府都已在發(fā)放藥品和食物,這次真的很快”。
災區(qū)道路不通,有關空降救援的苛責四起,與空降兵同乘直升機的記者寫道,山中云霧遮蔽,空降難度史上罕見,“飛機越降低,結冰就加劇,雨刷已成了一支大冰棍,大雨打在玻璃艙上‘啪啪’作響”,記者呼吁停止“頭腦發(fā)熱”的危險迫降,化解了輿論誤會。
“爬過倒塌的房屋,含淚安慰抽泣的兒童,中國總理溫家寶公開、有感情地……”路透社在題為《溫爺爺安慰中國地震幸存者》的報道中這樣描述。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